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始于木刨成于智造木匠谢德友用双手留住
TUhjnbcbe - 2023/8/17 20:29:00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05-:26

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陈远笛通讯员江连秋

谢德友,温岭市箬横镇东红村人,出生于年,现年49岁。16岁学习木匠手艺,从事木刨生产25年,始终专注于木工工具制造。他用一颗精益求精的心,积极践行着工匠精神,用双手留住传统老手艺。目前,谢德友已拥有“用于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的标准装配的多功能专业设备”和“一种用于加工安装槽的加工设备”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量近5万个。

一把锯、一支尺、一条线、一块木……在古代,一般拥有这些简单工具的人,都会被称为木工。划线、锯割、刨削、凿、锉、装配连接、表面处理……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木工工具的不断改进,木加工产品变得越来越丰富。铁锯、刨子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让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地促进了木工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是一个木匠,就要在这一行里走到底。”在箬横镇东红村,谢德友远近闻名。不少木匠都会特地找到他,定制称手的木刨。在谢德友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展示了由他研发的机器生产出的各种型号的木刨,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各种需求。

16岁学做木匠活

最开始学做木刨

年,16岁的谢德友初中毕业,开始跟着师傅学做木匠活。“我师傅是做家具的,最开始学的就是做木刨。”谢德友告诉记者,木刨是用来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的一种木工工具,一般由刨身(刨堂、槽口)、刨刀片(也叫刨刃)、楔木等部分组成,按刨身长短、形状、使用功能可分为长刨、中刨、短刨、光刨(细刨)、弯刨、线刨、槽口刨、座刨、横刨等,是木工手工操作时必须要使用的工具。因此,他的木匠第一课,就是从学做木刨开始。“做木刨是个精细活,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一天只能做一两个。”后来,谢德友熟悉制作木刨的工序后,产量就上去了。“从早做到晚,可以做十几个。”

两年后,谢德友学成出师,正式成为一名木匠,在箬横一带做木工,也兼做木刨卖。“起先生意挺好的,后来就不行了。”随着改革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得到革新,不少工序可以依靠机械操作,人力再也不是不可或缺的。师兄弟们纷纷转行另谋出路,而谢德友却始终坚守着。“虽然做木工的人少了,但我还可以做木刨,只要能坚持,我就一定要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待着。”谢德友说,虽然很困难,但他从未想过转行。

慢慢地,找谢德友做木匠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喜欢去商店里购买现成的成套家具。谢德友开始意识到,如果再继续原地踏步,他迟早将被市场淘汰。“我必须要创新了!”为了维持生活,谢德友到路桥的批发市场上去寻找商机。

“上世纪90年代初,路桥有五六个摊位在卖木刨,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谢德友说,他曾看到一位客商要买个木刨,但一个摊位根本供应不了,最后收购了所有摊位上的木刨才凑够了数。“为什么不试试发明一台自动制刨机呢?”目睹了木刨的市场前景后,谢德友萌生了发明一个机器量产木刨的想法。

初中学历的他

摸索着造机器

“只要是木匠,就得用木刨。”虽然有了方向,但谢德友还是很迷茫,自己只有初中学历,怎么可能发明出机器呢?“那时候,我经常去路桥,寻找能帮助我一起制造出机器的工程师。”遗憾的是,谢德友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大家都说,他设想的机器太过复杂,根本不可能制造成功。然而,谢德友却不信邪,凭着对发明创造与生俱来的热情与兴趣,他开始了自学之路。

“一开始,我连接触器怎么接都不知道。于是,我就跑到路桥的批发市场,跟卖电路板的店主学怎么接开关线路,学机械原理。”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谢德友就用自己的“土办法”去学习,不厌其烦地询问,反复试验推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德友的那股子钻研劲让他成了一个非专业却懂机器的“工程师”。

木刨半成品。

年,为了提高木刨制作的效率,谢德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发明了一台半自动的、可以快速切割加工出木刨的机器。“制作一个木刨需要多道工序,但我的这台机器仅能完成部分工序,很多还是得靠人力来操作。”谢德友说,虽然利用半自动机器增加了产量,但后续工序却很麻烦。“因为是半自动的,会存在人工误差,刨柄和刨体都不相符,每次安装时都得花大量时间对号入座。”

1年,谢德友接到了第一笔外贸订单,短时间内需要交货个木刨,但仓库中没有足够的存货。这一刻,谢德友才意识到,自己发明的半自动化制刨机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此后,谢德友再次投入到刻苦钻研之中。只要一有空,他就捣鼓木工工具,立志要研发出一台可以代替手工劳作的机器,提高生产效率。

渐渐地,谢德友的坚持有了一定成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挖掘了木刨产业的市场价值。“有一种倒角刨,是用来切割棱角的。从前只能依靠进口,要多元一个。”而今,在谢德友的努力下,倒角刨已实现量产,售价仅五六元一个。

痴迷机械设备

已手握两项专利

“为了发明机器,他浪费的木材不知道够做多少个木刨了。”在钻研机器制造上,妻子莫连君非常支持谢德友,但很担心他的身体。“白天要工作,所以他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去摸索,忙到半夜是常有的事。”一次,天都快亮了,谢德友还没回家,莫连君生怕丈夫有什么意外,提心吊胆地跑到操作间看。只见丈夫满身油污地坐在地上,手里还拿着机器的配件。“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面对妻子的询问,谢德友才发现自己居然就这么坐着思考了一夜。

“他经常研究到半夜,也没个人在他旁边,我就怕他晕倒了或者是出了什么意外也没人知道。”因此,莫连君常常在丈夫的身旁静静地陪伴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不会木匠活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操作制刨机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谢德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两台机器,并于今年年初成功申请到了实用新型专利。一款名为“用于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的标准装配的多功能专业设备”,用于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另一款名为“一种用于加工安装槽的加工设备”,用于加工刨槽。“其实机器成型得很早,但在实际运行中会发生各种故障,为了让机器更完善,我在机器的体积、操作舒适度、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了上百次的改良。”谢德友说,自己的设备都是实际运行了好几年后才去申报专利的,不仅稳定性好,而且调试方便。经过他的改造,木刨机械自动化、标准化生产被真正实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让木刨生产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工人在组装木刨。

“不会木匠活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操作这些机器。”谢德友说,在他的工厂里,只有他是木匠出身,其他员工都是普通工人,日常仅负责操作机器和包装产品。如今,谢德友开了一家小工厂,专业生产各式各样的木刨,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海外,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多年的刻苦钻研,圆了谢德友的发明梦,还为他开启了一扇创业之门。

汗水浇灌梦想

努力终会成功

新研发的设备机箱上,排布着错综复杂的电路。

在制造机器的过程中,谢德友总是分身乏术。“因为机器是我造的,所以出了故障也只有我会修。”一边要制造新机器,一边要维护老机器,谢德友又想制造一台更实用、更多功能的机器,减轻工人们的操作量,同时也为自己减负。“后来,我又用4年时间发明了一台可以同时完成7个重要工序的机器,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说起自己的新发明,谢德友满怀自豪。记者在他的操作间里看到了这台略显庞大的设备。这台设备的机箱上,排布着错综复杂的电路,如果不是熟悉机器的人,根本不能从纵横交错、复杂难辨的线路中找到其对应功能。为了制造这台机器,谢德友4年瘦了13斤。

除了在木刨生产上绞尽脑汁,谢德友还将自己的创造思维融入到生活中。“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每次使用都要放掉很多冷水后才会出热水,太浪费了。”一天,莫连君向谢德友抱怨了一句。谢德友当即便提出加一个循环泵,让原先浪费的水循环利用以减少浪费的方案,并立即投入试验。“我们家的很多电器他都改造过,只要他经手了,就没有坏掉的机器。”看着丈夫取得的成果,莫连君始终觉得自己的支持是对的。

汗水浇灌梦想,努力终会成功。从一个小木匠到萌生制造梦,再到成为一个专业木刨生产机器的创造者,谢德友用20多年的坚持走上了蜕变之路。“虽然我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木匠了,但不断改良机器对我来说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谢德友说,任何先进技术都是人力的延伸,科技发展并不能代替人类的勤劳与智慧。今后,他将在这条制造路上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很多人问我,现在都进入工业4.0时代了,人能做到的,机器人也能做到,还研究以前木匠用的木刨有意义吗?我却觉得,用双手留住老物件、老手艺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匠心筑梦,打磨“中国制造”

记者手记〉〉

匠心筑梦,打磨“中国制造”

大国工匠,当以匠心筑梦。刚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一个专属于广大劳动者的节日。一年四季,无论是雨雪风霜,还是严寒酷暑,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和普通劳动者们始终坚守岗位,用敬业、奉献诠释着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风采,他们的身影便是最美的风景。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一些老手艺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同样的,传统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了。磨剪刀、戗菜刀、修雨伞、弹棉花、修锅底……这些曾经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老手艺正在逐渐消失,那些我们小时候熟悉的、想念的,渐渐归于记忆。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好在,工匠精神没有消弭,它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闪光点。*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是对每个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职业从业者的要求。

工匠精神是什么?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古代,工匠们建造一间坚实稳固的房屋可以不使用一个铆钉。这靠的不仅是他们的智慧,还有他们高超的技艺和对高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自古就有,它在中华民族多年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中积淀,并将继续伴随中国人民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凯歌奋进,扬帆远航。

在我们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像谢德友一样,用几十年时间,执着坚守、精工细作,只为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的人。他们拥有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他们是传统技艺的坚守者和传承者。多少年来,前赴后继的劳动者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不断攻关技术,革新工艺,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奋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默默地为我国技术创新贡献着自己的能量。

岁月如梭,至诚不减。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青年人应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践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以匠心筑梦,不断谱写出振奋人心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始于木刨成于智造木匠谢德友用双手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