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尔红:知道中国的天和地做好我们的绿家园——用生态建筑提高生活品质实现“节水优先”
干旱,蒸发,实质就是大量的水分子乱跑到干燥大气中去了。
南极的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干燥,但极端的低温,使南极洲极少的降水在低温下,水分子再也无法乱跑而封存储蓄,于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形成。由此可见,只要把水分子乱跑的路径阻断,水资源就不会减少;哪怕补充的很少,多年以后,水资源只会越来越多。
中国的水资源与中国的“气候问题”:
中国有面积广大的季风气候,“季风”就季节不同,风向不同;风从海上来,雨季,风从陆地来,旱季。亚洲的这种风向,随季节不同,要掉头反方向吹。
中国季风区的南方和东部:虽宽泛粗略地说“雨热同期”,实际是针对庄稼而言,降水的时间、空间和年际变率大,并不是适时适量的刚好合适。“季风气候多旱涝”。涝了要排洪,旱了要灌溉。咱们国家这随着季节掉头的风,影响的因素太多:东面太平洋副高的进退强弱和频次,北方的冷空气南下的早迟强弱和频次,西南面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的情况,西风带南支槽的变化,南面的厄尔尼诺、拉尼娜,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等等,随时变化的各种流动体的影响下,在总体上“雨热同季”的宽泛背后的具体实情是:中国夏季的季风雨到来的早晚,退去的早晚,到来之后的强弱,在时间空间上影响因素非常多,变化幅度非常大,年际变化也大。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是频仍的干旱,频仍的洪涝,轮番袭击。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感知并承受着,才说“天有不测风云”,才渴望“风调雨顺,水旱从人,旱涝保收”,但往往不得,所以才以团体的力量众人拾柴、人定胜天地组织起来去都江堰坎儿井灌溉,去大禹治水排洪涝。
非季风区的西北:全年干旱。
中国的这“季风气候”“非季风区”与欧美降水均匀充沛的“雨养农业”差别很大。“均匀”,就是长年稳定的西风吹送大西洋的水汽,乱风的干扰少,过几天西风就送来绵绵细雨,过几天就绵绵细雨。种庄稼基本不需要人为地去灌溉,是稳定的“靠天吃饭,雨养农业”。
中国水资源中国北部自古“十年九旱”的俗语清楚地表明:那里的常态是降水少蒸发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只是小概率的不正常状态。然而,人工控制自然的水体,进行及时大面积的灌溉,在全年干旱的西北和只有两个月雨季、且变率又大的华北,那种稳定可靠的增产效果比起雨多的南方是立竿见影的,是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总体而言,由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无论季风湿润的南方,还是半湿润的北方,大陆性干旱半干旱的西北,从“旱涝频仍、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几千年来诸如控制水、争抢水的“水事”博弈,应运而生了人文景观中“大一统”的中国特有的文明形态、客观规律、客观事实。
中国的沙漠周围都是高原高山,那一定会有水潜行暗流下来。高山高原是截夺大气水储存冰川水的湿岛和水库,一片沙漠就是一座不花一分钱的淡水储藏库。我们没有基于现代科学认识,针对自己天,针对自己的地,针对自己的人,好好设计自己的家园,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习惯的驱动下由马信缰。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我们的工业设计也还正在追赶,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水利水务,要在搞清楚气候地理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要赶上来。好好设计、经营、管理自己的水。钱学森说清楚了设计的思路和方向“多用光,少用水。”
1、灌溉水利是命脉
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几千年中国农业,经历了两次巨变:1、“听天由命”→稳产高产的“水浇地”;2、高耗水灌溉→低耗水高效益的种植。这与欧美国家降水均匀充沛的“雨养农业”迥然不同——不需要大规模转移、控制自然水体,靠天然的降水就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最早摆脱“靠天吃饭”的,是南方季风区的都江堰和北方季风区的郑国渠,及大陆干旱的宁夏平原、坎儿井灌溉等。最大范围最强力度摆脱“靠天吃饭”,还是新中国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和治水措施——大规模转移、控制自然水体进行的农业灌溉——挤占别的地方挤占其他时间段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一定出问题。
我们以庄稼生长期每亩耗水方计:一亩地平方米,相当于需要天上配合mm降水量。方是体积,除以面积平方米=高度0.m≈㎜。也就是说作物生长期每亩耗水方计算,比较均匀(不能集中降)适宜(适应农作物不同发育期的需求)的降水量是毫米。每亩地方耗水就相当于mm降水;每亩地方耗水,相当于mm降水……民勤才mm降水。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不到毫米,还发展灌溉农业,那这个地方一定是挤占了别处的水,或透支了另外时间段上的水。这每亩方的水浇在地里,只有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成为真正的生产水,一部分渗漏下去成为再次重复的水,最要命的是大部分摊薄晾晒蒸发上天再不返还的水——被风吹送到南方东部太平洋上降落,进入全球循环中。地球上除了青藏高原蒸发的水有就地降落的特征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就地降落的蒸发水现象。
毫米降水量下的灌溉农业区,全中国有多少啊!实际上每亩地的耗水是方吗?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蒸发强烈的地方,每亩地0方水,都计算偏低得很呐!这就是中国真正的“气候问题”。
跟着别人瞎嚷嚷,知道什么叫“气候问题”吗?
中国北方年的种植业史上,前0年以粟为主,是不需要灌溉的夏雨气候下粒食型的粟米“雨养农业”;后0年,郑国渠修建,“用注填阏之水”来“溉泽卤之地”(这话在埃及就是“留下肥沃的淤泥冲洗可恶的盐碱”)。源自西亚的、西风冬雨气候型的面食小麦取代本土夏雨型气候的粒食粟。小麦的生长期需要冬春多雨与中国北方冬春干旱是恰巧错峰的,于是“抗旱保墒”“春雨贵如油”和“亚细亚方式”“治水社会”就成为中华文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回到最初的源头:图中西亚年降水量蓝色区是小麦源地,10-次年5月是小麦播种收获的时间,在此期间降雨量占90%;中国*河中下游是7下8上是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种粟不需要灌溉,种麦就必须灌溉,特别是2、3、4、5几个月得操心灌水,否则颗粒无收)
尼罗河上游地区7、8月份是雨季,8、9月份洪水泛滥淹没两岸,留下肥沃的淤泥洗去可恶的盐碱,10月份洪水退去,重新开始丈量分配土地,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小麦播种生长拔节抽穗灌浆*熟的时节。这些地方的冬天并不像我国的冬天寒风刺骨天寒地冻。小麦是比较耐寒的植物,零下5、6度甚至零下10度左右的轻霜冻,它都照旧生长。关于郑国渠,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原话是:“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用注填阏之水:拿汇集有很多淤泥的水。溉泽卤之地:灌溉冲洗盐碱富集的土地。
我国南方的河流,冲洗盐碱化问题没有,汛期水涨,淤泥肥田,那是一样的。清什么清?治什么治?发达、先进、现代化了就可以不吃自自然然健健康康绿色有机食材的饭了?洪水、崩岸养育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养育鱼虾。长江中下游自古“鱼米之乡”哪里来的?桑基鱼塘,塘泥桑基。分寸合适就是标准。无限循环就是生态。埃及阿斯旺大坝下的生态问题,那是极其严重的。没有电,人类多少年都过,没有吃的,那怎么办?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案,多种多样。
新中国初期,生产工具落后,靠着亘古未有的组织化,组织起来大规模治水改土、屯垦开发,建水库、引水、抽水灌溉种植。大片大片世世代代眼巴巴“靠天吃饭”的不毛之地、盐碱内涝洼地,被改造成了浇足浇透、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的粮食基地、发达的农耕区。曾经的旱魃肆虐、颗粒无收;水淹呼号,低洼盐碱;飞蝗蔽日、饿浮遍野……几千年的无可奈何、几千年罄竹难书的灾害!盼望着!盼望着!望眼欲穿的中国人,世世代代“*河决口、*金万两”的套路,何曾有过这亘古未有的一去不复返!梦想竟然真的到来!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化,最基础的支撑就在这里。70年后的今天,人们都在谈论中国的和平崛起,都说中国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靠殖民扩张掠夺屠杀去搞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水利灌溉,不要忘记人心齐、志气高、士气旺的精神财富才换来了今天。正是那几代人节衣缩食的积累、拼搏、忘我的舍命,水利灌溉工程,才有了稳定的农业经济体系,才支撑起来了工业基地、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才有了国防尖端武器,才让中国人独立自主、屹立东方、世界第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2、灌溉与地缘*治
身先士卒、不做官老爷的中国共产*人,带领人民,用平等,制造出了一个任何人任何力量都不能战胜的最强大最绝密的武器:人心齐、志气高、士气旺——全体国民总动员。血肉之躯铺开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靠这武器,瓦解了划江而治,完全农业国、装备极差的抗美援朝胜利了,16国联*从鸭绿江附近退回38线。西藏、新疆归中华大家庭,“*俄罗斯”梦结束,从东北撤光,中国经济加入苏东体系,美日欧等36国的“巴统会”开始对中国长达20多年,多达项的贸易、技术、经济封锁。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中国,只能从农业积累开始,农业积累从水利灌溉开始。毛主席说“要把*河的事情办好”,每当冬季农闲,*河两岸人声鼎沸、红旗招展。在20多年里总共使用了7.7亿立方米的泥土和1千万立方米的石头把*河牢牢地夹在原地。在这之前它是年年决口,岁岁漫堤。
与此同时,“根治海河”、“修好淮河”全面拉开,使这两条水系的总排海能力扩大了4倍,从此涛声止息。后来华北平原又每年打井30多万眼灌溉,地下水位逐年迅速下降,7、8月雨水淋溶,幅原千里一马平川的*淮海大平原水落田出,盐碱化不治而愈。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总共有3亿多亩的低洼易涝盐碱滩得到淋溶排洗,露出了芬芳的土壤,仅此一项就是埃及所有耕地的10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今”华夏大地何时发生过如此剧烈的变化?中国农民就是靠人众心齐、大锤铁锹、手推肩扛,再次展开了中国农业灌溉革命的辉煌大幕。在以后的十几年岁月里,随着重工业进程所提供的机械、能源、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到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业灌溉革命:5级以上江河堤防超30万公里,10万多座规模以上水闸,9.5万处规模以上泵站,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年的2.4亿亩增加到年年底的10.2亿亩,灌溉农田占全国总耕地的50.3%,增长了%,面积位居世界第一。灌溉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的75%,经济作物占90%。粮食总产量由年的亿斤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亿斤左右。以约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7%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0%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各类水库从年的1多座增加到10万多座,总库容从多亿立方米增加到近亿立方米,控制的水体,近乎一个长江一年的入海流量。除了防洪发电,这些水体的主要功能就是农业灌溉。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耕地灌溉用水.64亿立方米。可以说,农业灌溉“一家独霸”了中国的水资源。
水利灌溉工程不仅是灌溉面积的数倍增加,也是灌溉结构的战略调整。灌溉要解决的是天然降水与作物的需水矛盾,这个矛盾在降水丰富的南方远没有北方尖锐。虽然受水源短缺的限制,在西北干旱地区华北干旱季节实施灌溉要比南方湿润地区困难得多,但增产效果却更为强烈。因此,在新中国新的灌溉面积中,有2/3增加在华北、东北、西北。籍此,中国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也为国家工业化无偿奉献着——从统购统销到公购粮,从大型农机具上工地到知识青年下乡,消纳工业品,化解危机风险。
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并没有从轻工纺织开始,培育自己的市场体系、内生工业化,而是始于苏联就近支援战争,对中国的资本密集、赶超战略的重工业*事工业全面援助乃至组织管理体系的全面苏化。但年收归主权中苏交恶后,九死一生、资本为零、技术落后的中国只能完全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工业化,在东北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排斥劳动力的重、*工业。没有其他的依靠,唯一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对一个散漫社会完成了组织化的整合,国家走向了人心齐、志气高、士气旺,形成崭新的国民总动员。在美苏两大阵营的瓜分、排斥、封锁、包围、扼杀的恶劣地缘*治中,两弹一星起爆上天,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比单纯的经济效益更为无价的是:一个由历史传统形成的统一多民族现代国家,在*治*事、财*经济、外交地缘的博弈中,因为组织化得以巩固,为以后的发展搭建起最基础的框架。市场的确是失灵的,价格、资源也只能以行*手段扭曲调动。铁桶般的持续封锁包围中,再有什么选择?强盗不停地在砸门拆墙,你吃饱喝足打扮好了再出门察看吗?战场归来的人,一百多年的挨打,哪一个不深切痛感自己祖国的落后、装备差?斯大林早说过:中国没有*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钢铁洪流的比拼时代,*事工业、重工业就是硬道理!就是放弃那“藏富于民”的市场盈亏,调动全部力量一起勒紧裤腰带,“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钢铁机械,汽车大炮坦克,飞机导弹原子武器,既然是人做的,就没有规定什么人能做什么人不能做。中国擅长的就是“人心齐泰山移”。这时的有为*府在有效市场中是越位的,这种越位是为了独立自主的存在,避免了依附、从属的悲剧。
毕竟,从雅尔塔体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从《瓦森那协定》到金融资本,中国的周边哪一天安宁过?毛主席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实际那是生死存亡。在强力、霸权的划定、瓜分、肢解、操控中,不依附强权,不仰人鼻息、独立自主的中国力量得以生存下来,并日益彰显强大。抗美援朝和后来的打越南一样,真刀实枪才能打出独立、自强、自主,才能透出美国、苏联的真底儿:重工业、*事工业能不能松口气,开放搞活工商贸易?
结束合作社——人民公社,结束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这样的发展模式。赢得工商贸易,赢得市场经济自生循环的基本国际地缘*治条件的窗口期,是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的智慧,是血肉之躯换来的。有学者计算,从年实现统购统销到年,以同期的价格,国家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提取了0亿元的积累,相当于同期形成的国有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约90%。
3、大水漫灌的生态后果
“雨养农业”是一地对应自己的天,就是自给自足,我不侵占别处别地别人别的时间上的水资源。和“雨养农业”相反的就是“灌溉农业”。一旦灌溉,那毫无疑问,是挤占了别的地方别的时间段的水资源,你自个儿的不够用,就抢占别人的,肯定是“环境不友好”“对其他地方其他植被不友好”。
现在,如果为中国救亡图存、殚精竭虑、浴血牺牲的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责问,有哪一个敢回答:你们为之奋斗的可爱的国土,我们已经把它折腾得水干了、土地盐碱荒漠了、动植物退化灭绝了,我们准备移民外国、移民别的星球。
是没有一个敢这样回答,那就追踪我们的所作所为:大水漫灌的农业从合作社人民公社延续到包产到户延续到今天,在大西北及10个月旱季的华北就是大水蒸发,不管你有多少水,你调来多少水,只要暴露出来,那都会淡水蒸发、盐碱留下。然而目前普遍还是:衬砌渠道,硬化河床,修建水库,或打井抽水,最后大水漫灌。或补水到湖泊,水波荡漾心花怒放——不让水下渗,想方设法暴露出来让风吹日晒强烈蒸发,把“可能的蒸发”变成了“必定的无效蒸发”。你美滋滋看到波光粼粼的水、听到哗哗流淌的水,对潜行暗流的水看不到。人们在研究解决西北、华北干旱缺水的问题。工程,项目,修来修去对无声无息在水面上农田地里强烈无效蒸发的水,看不到,听不到;对无声无息在土壤毛细管中强烈无效蒸发的水,看不到,听不到。那是永远都解决不了的。今天事实的真相是:只要暴露水的大水漫灌等仍在继续,就谈不上生态治理;生态治理成果再多,如果照旧是非封闭系统的储水、输水、用水方式,那成果就是零。
甘肃民勤9年的气象资料:
全年降水量·7毫米,蒸发量毫米:也就是说在空气如此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一个2·9米深的池子,满当当一池水,一周年后一滴水不剩,底上留下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盐碱——这才是缺水问题的核心,“缺”的本质原因。同志们,当这个池子就是我们辛辛苦苦修建的水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这个池子就是我们灌溉农业的一系列成就,就是我们在帮助大量的水分子无效地乱跑到大气中。你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你能做出试图改变的思维转换吗?
这个蒸发量毫米是怎么来的?
气象站台每天在蒸发器中注水,24小时后,登记测量液面下降的数值,一天又一天,汇总后,月蒸发量,年蒸发量。也就是说,是水充分暴露的数值。实际上水并不总是充分暴露的,土壤覆盖,沙石覆盖,也包括地膜覆盖……也就说,它是水充分暴露的数值,并不是实际的蒸发量就真有那么大。
今天的水利工程,恰恰是想方设法暴露——水库在暴露,衬砌渠道在暴露,农田庄稼地大水漫灌在暴露,人造湖泊湿地水景公园在暴露。
景电二期延伸民勤调水,调来的万~1亿方*河水,刚刚够民勤红崖山水库的蒸发。30平方千米的水库面积2.6米的多年平均蒸发量+32千米长的开放渠道河段的蒸发≈1亿立方米。
当年,国家地缘*治非常紧张,美苏封锁讹诈,多打粮食备战备荒是第一。发展工业,以农业剩余,作为工业的积累,这是第一。没有打井抽水的技术,规模化的农业灌溉,只能修水库截断河流水蓄积灌溉。
可今天依旧在延续啊!工程治水粗放,生产生活用水粗放,才是真相,问题是如此的严重而又再清楚明了不过了。
好多人推崇“道法自然”。看看雪线林线寒冷的自然之道:
看看我们要“法”的叶片的自然之道:
人家是在空气干燥的时候,气孔关闭,防止水分跑掉。
我们是干燥地方干燥的季节里,在低海拔的地方,却“气孔敞开”放肆地让水乱跑出去,让高温大风广阔的面积上,尽力地让水乱跑出去。
8年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到达民勤的水达到2.9亿m上,年达4亿。这3、4亿多m的水,存在水库里昼夜不停地在白白蒸发着。60年,30平方公里的水面,多少水蒸发了?还有庄稼地大水漫灌的强烈蒸发;水泥衬砌硬化了所有的干、支、斗、毛水渠敞开向天的蒸发;在最下游形成水波荡漾的人工湖面在蒸发。“湿地湖泊”“水景公园”,照旧在强烈蒸发。蒸发后,它也绝不会在本地降水,而是吹到南方东部太平洋上,加入到全球的大循环中去了。
上游下来的优质的淡水甜水好水,为什么就不能赶紧下渗,补充、保存、稀释、中和因为下降、矿化了的地下水呢?非要暴露出来风吹日晒强烈蒸发呢?没有打井抽水技术的时代,为了当时具体情况国家建设,我们只能截水灌溉。今天打井抽水、膜下滴灌如此容易、如此普遍,我们还担心什么而硬要把水蓄积在地表摊薄开来,晾晒蒸发?这么多的工程,忘记的是无效的、强烈的、风吹日晒永不复返的蒸发。
蒸发着……蒸发着……蒸发着……蒸发着,不舍昼夜,无论冬夏。也就是说天底下的事竟然是:不是没水,而是干旱地区的水被人折腾得白白蒸发了。
每一个50岁以上的民勤人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年没有衬砌的沟渠,越靠近自由渗流的沟渠水井里的水越甜,越远离沟渠的井水越苦;每一个50岁以上的民勤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沙漠里沙子覆盖的水又浅又甜。
人们都知道,华北有中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西北干旱地区靠降水就是死寂亘古的茫茫沙漠荒原,所以农业就必须人工灌溉。甘肃武威民勤灌溉农业的生态真相是:到了年左右,民勤最下游湖区的东镇、中渠、西渠等的地下水开始苦了!那里本来是土肥水甜、粮丰果茂的地方。上游来的圈在水库里的水越来越少,天上本来就不降水,只得打井抽水灌溉,一年又一年抽啊灌啊,反反复复灌溉而导致强烈无效蒸发盐碱浓缩,于是,井水越发苦得人不能吃庄稼不能灌,大家逐渐感到饿死人的可怕情况越来越近。年左右,苦水区的人们渐渐开始外流逃难。没有办法背井离乡的,只能到远处买人家深井的甜水吃,种点耐咸水的茴香等经济作物维持。“包产到户”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春天水库放水时用一个大土坑涝坝存水吃,小暑大暑节气水干透了,深挖也没饮用的甜水。女大嫁到甜水区(收成等上游井水甜的地方),男大光棍、出外走,考学他处谋生路。有的村社人多经济好,大家集资打米深井,熬到年,国家有了“人畜饮水”工程,在上游打米的深井,5天供水一次,家家水窖里储存甜水,人们才不逃难了。而逃难到了内蒙阿拉善左旗额旗、河套,以及到新疆青海等各处的民勤人,除了兵团农垦系统外,依旧是打井抽水引水灌溉的开荒种地——汇入浩浩荡荡大水漫灌的高耗水大*之中。
谁去引导、组织、管理,从而改变呢?
任凭珍贵的淡水甜水好水,在一处又一处的农业开垦中一块又一块田、一年又一年地摊薄晾晒白白蒸发,盐碱和残留的化肥农药浓缩富集!
县境内只有农垦系统的国营勤锋农场,06年至今一直在滴管,耗水在漫灌的50%以下。对这样的节水典型,反而学的不够,跟着做的不好,没有人大张旗鼓宣传。
今天的民勤境内,由于封闭的内流河水库的大水漫灌,强烈无效蒸发后盐碱、残留的化肥农药浓缩富集,淋溶下渗后,苦水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全县,整个民勤县的能饮用水都是米下的。8年开始投资47亿的《生态重点治理规划》实施后,民勤水库里水多了,却一个劲儿地在对水库加高加固扩容以多蓄水。忘记的、不顾的、是——平原水库强烈无效的蒸发。而不是放下去赶紧地下储存淡水甜水、稀释盐碱。也曾经用塑料球、泡沫板等覆盖水库防止水的蒸发,风大风多的环境根本不同于美国加州。
在笔者几岁时候,大概就是年之前,我们这里吃水浇地就和古代的埃及人巴比伦人一模一样,挖一个2米左右的井就可以了。
年修水库前,只有小片的自己食用的瓜菜水田,其余都是旱田,根本不灌溉,没有灌溉的条件,没有打井抽水水泵技术。水库蓄水灌溉,水渠引水灌溉,那是后来非常奢侈的事。大片的庄稼地完全是靠一些农艺措施抗旱雨养,苗出来都要反复震压,之后的生长需水,完全靠天降雨,再不灌溉,没有条件灌溉。那些仅仅供给自家食用的菜瓜田苗,我们也绝不轻易地给它浇水,而是让它旱,旱足旱透旱够,旱到中午叶子蔫了,旱到下部的叶子*了,旱到半死不活——胁迫它扎深根,根系发达,之后才灌溉浇水。这一灌不得了,那长起来,就像疯了一样!所以才有“久旱逢甘霖”一说。这样叶片迅速成长,叶子层级增多,盖住了下面,植株棵间的无效蒸发就少了,水的利用率高了。
毛病是惯出来的,你轻易灌了,它就懒了,不珍惜了,不知道来之不易,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天高地厚。人,也是一样的。
流过水的渠沟也没有衬砌,弯弯曲曲。不用任何人教,谁都知道水是在那里反反复复循环的。沙漠里头的水到今天都是浅而且甜的。
今天的民勤人打米的深井,在找人能够饮用的甜水。
地下水位从年前普遍的1~3米(你想象下那几人合抱遮天蔽日的大树、那莺歌燕舞、那沙漠里的植被是怎样的?),降低到了3、50米甚至90米下,可饮用水都是米下的。
也就是说,0~30米是干透的土层,不灌溉,地上的所有植物,包括原生态的固沙植物都会死光!
于是植物衰败,于是动物灭绝,于是才出现了原来固定半固定的沙漠被裸露活化,有风当然就满天飞跑的沙尘暴!
水的情况是这样,野生动植物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又如何谈起?
现在的窘迫处境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剧烈下降,庄稼也好绿化植物固沙植被,你得不断地浇灌,才能活下去。打深井抽水、到远处汽车拉水、高耗能高耗水来治沙、生存。搞绿化、栽梭梭是不能恢复地下水位的!地下水从有水的40~之间,因为强烈无效蒸发,淋溶下渗的盐碱矿物质、化肥农药残留逐渐浓缩富集积累后,水已经变成了苦、涩、咸的*水了!(而沙漠里,沙性土壤,没有衬砌渠道的地方,则地下水位浅,水质好!)
这样的地方,生态问题要解决的是平原水库蒸发、衬砌水渠蒸发、大水漫灌的庄稼地蒸发、人造湖泊湿地水景公园蒸发。
必须得像防控疫情一样,防控水的暴露蒸发。
这样的地方,在建设规划上,大修特修楼房的水冲厕所再也不能热火朝天地“冲”下去了。不能以治沙绿化栽梭梭、在民勤最低处的青土湖注点水、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来转移主题、干扰正事、避重就轻。要切中要害而激发起普遍的同感,与大众与实际与*和人民的事业真心实意、同心同德,来造福国家造福子孙后代造福大自然!
要把“大水漫灌”管起来,把“高效用水”“封闭式用水”“补充地下水”等拿在手里——阻断水分子的乱跑。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水冲厕所的来历:西欧从封建庄园城堡向城市工商业过渡时期,伦敦巴黎人口从几百几千向几万几十万聚集,大街上随便泼粪水,庄园主成国王,为躲避粪水,请人做高跟鞋,就像东方的木屐、雨洪后人们踮起脚走路一样,抽水马桶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临时补救措施,并不是周全考虑的发明。随着殖民掠夺扩张,风靡全球。中国百万人口的城市有几千年的历史,排泄物最后都是归田,用抽水马桶也就近几十年的事。盲目跟风,几千年的有机循环农业,无限循环的水环境水生态,几十年就被彻底摧毁。金融资本,全球放水,高端产业,干干净净,“负外部性”都分散在发展中国家了。就在“特区园区”“特事特办”,水电路,基础设施……出口创汇……的时候,金融财阀,银行家,大鳄,高科技企业,同情了你半丝半毫的资源环境生态“负外部性”了吗?和几百年前他们新兴的先人们刚登上历史舞台一样:增殖是永恒的目标。干干净净的富裕发达国家、地方、人群,翻脸倒打一耙,没有一天不在指责欠发达的弱势人群、地方、国家:不保护环境,“全球变暖”,“碳排放”。
祁连山下河西走廊内流河上,有多少座水库,在那里肆意地蒸发着珍贵的淡水资源,城市化水冲厕所;往西再到天山南北、昆仑脚下,再到柴达木盆地,折回来*河流经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电力提灌的抽水、水闸、泵站、机井;大水漫灌的强烈蒸发,抽水马桶,白白浪费污染消耗的水是多少啊!更别说名义上是“半湿润”的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拔节、灌浆、成熟的2、3、4、5、6月,气温一天天升高、干燥一直在持续、蒸发一日胜过一日、一月胜过一月,而雨季并没有到来,灌溉后强烈蒸发的水被吹送到了海洋。6月,等不到雨季到来,冬小麦已经陆续成熟收割了!因而,也在那干旱的几个月生长期间不得不大水漫灌!7、8月的“桑拿天雨季”,降雨,对于夏玉米也不一定总是那么稳定可靠。
因此,水资源被农业种植“一家独霸”,以光合作用耗水的眼光看,用水粗放、效率极低、浪费严重——真正参与了光合作用的水分子及其少。直接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粮食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退化、荒漠扩大。
有学者指出:华北平原冬麦区粗放灌溉,摊薄晾晒一年无效蒸发乱跑到干燥大气中的水是亿立方米,多少河流湖泊消失,耗干了地表径流水,南方调来的水在补充地下水漏斗;号称“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摊薄晾晒白白蒸发了亿以上的*河水。宁夏农灌年引水约63亿立方米,除了排走的水实际消耗约38亿立方米,全区粮食年产量375万吨左右,相当于一立方米(吨)水换来2斤粮。一位水利干部说:“当地最费水的是小麦,亩均用水550方,才打700斤,相当于一方水换1.2斤粮。”河套灌区年产粮食40多亿斤,消耗40多亿立方米地表水,相当于一立方水换一斤粮。
乱跑到干燥大气中的是水分子,留下的是大量的盐碱苦咸。水冲厕所污染浪费的是水资源,湖泊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退化的是耕地,后果是祖祖辈辈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土地退化;罗布泊要恢复,第一年需.34亿立方米的水,以后每年持续要89亿立方米的水;南疆盆地变成“绿洲”,要.6亿立方米的水,把差不多一个长江的水调到大沙漠?
有好多人幻想着用“调水”解决“缺水”,改善气候。那么你去把长江、雅鲁藏布江、珠江、贝加尔湖水调来?你调来的水多还是无效蒸发的水多?季风气候的南方长江枯水时,还调吗?长江流域湿润气候下的生态呢?红海、波斯湾、里海面积够大蒸发够多了,周边气候湿润了吗?
既然“灌溉农业”“一家独霸”地消耗、浪费了水,那么,废弃、消灭灌溉及其配套的水库、水井、水渠、农田,不就得了!你说行吗?
我们以往的所作所为的“以水定……”,其实都是对水的存量进行转移,然后摊薄晾晒白白蒸发,让水分子乱跑了;今天开始要做的是通过用水效率的提升,让存量的水“增量”富足。
建议我们应该像当年欧洲的比萨斜塔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那样:在中国53%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华北缺水地区的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如同气象部门那样,在露天设立一个类似的蒸发量测量器具,头一年的某月某日举行公众仪式,往器具中注满水,标记好液面高度,测量矿物质PH值,到了第二年的同月同日,再举行公众仪式,标记液面的下降数值,计算一年的蒸发,测量矿物质PH值的变化。也可以完全照气象站那样,日测日报,月累计,年合计——这样做是要进行水资源问题的启蒙,警示所有人:在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地方、干旱季节,正是我们长时期、大规模、低效粗放的治水活动、用水方式,将珍贵的水,暴露出来摊薄晾晒白白蒸发了,才造成今天如此被动的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冷高压控制了东亚大陆,陆地上因为暴露出来而被蒸发的每一滴水,都吹送到海洋上去了。波光粼粼的水库水渠的强烈无效蒸发、浇满浇透大水漫灌的农田灌溉的强烈无效蒸发、赏心悦目的人造水景湿地公园的强烈无效蒸发、无声无息的土壤毛管水的强烈无效蒸发。
正是这些长时期、大规模、低效粗放高耗、一去不复返的强烈蒸发,才造成了西北、华北整体性系统性大范围因水位剧降、水质恶化、水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果和发展困境。
眼下,我国除了有组织的兵团、农垦系统外,在广大农村,因为当初包产到户时,为了“公平”的目的,把耕种的地块儿从未有过地极度碎小化——先根据地力肥瘦、道路难易、村庄远近、水源灌溉等分类,一类地,二类地,三类地直到五类六类,甚至七类八类。然后一类地一家一份,二类地一家一份…新开荒增了地,也是一户一份,锱铢必较,极度碎片,以达绝对公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共服务和组织体系彻底解散,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需要社会化服务的机械应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能力严重下降;有的社(生产队)为人口增减、浇水等公共事务,互相掣肘撬硬,甚至连续五六年种不成地——彻底地丧失了组织化,完全成了我行我素一家一户自由碎片独立王国。这不,*府开始组织节水,推广滴灌了,但各家各户种的作物不同、需水浇水的轮次不同,互相制约:庄稼人互相之间争分争厘争毫——你家滴的水多水少,我家渗的肥多肥少;甚至晚上偷偷拿个锥子,把自家地里的滴灌眼儿戳大戳多,另一家也偷偷如此——工作人员每天每日地陷入到没完没了地争吵纠纷之中,最初的“节约用水”早就到了九霄云外,最后只得放弃:继续大水漫灌吧!——多少年普遍的习惯就是大水浇足浇透、晃晃荡荡的水把庄稼地泡足泡够,才心安理得,才心里踏实。
这与光合作用的需水量尖锐对立。这些传统的大水漫灌、暴露水的人为活动,就是在为强烈蒸发火上浇油,帮助水分子加快乱跑,在为土地癌症——盐碱化沙漠化助纣为虐。北中国辽阔国土上的大水漫灌是瘾君子在吸*:越盐碱干旱越大水漫灌,越大水漫灌越盐碱干旱。得像以色列、坎儿井那样,在全封闭的系统中用光合作用的那点儿水就足够了;让干旱地区干旱季节里那强烈的光照,只参与光合作用,不参与水的无效蒸发、水分子乱跑。
习惯就不能改变吗?听听农场、兵团职工们已经十多年改变了的口语:“我去渗水啦”,再也不是“我去浇水啦”。
同样的庄稼人!同样的种庄稼需要水!
相对于其他蒸蒸日上的产业部门,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水的浪费巨大,劳动生产率又上不去,散、乱、小、污,内耗巨大,富起来强起来就是空的,只能广而弱、贫而衰。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三、四十年的时间中,意识形态领域对斯密-哈耶克自由市场自由交易“看不见的手”的相信,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中国传统中最有效的应对巨大挑战而动员起来的合作互助解体了,高效率的组织生产体系处在瘫痪状态。
古今中外,远的近的,无数的案例,无数的事实都说明:面对大灾难,面对大困难,面对大问题,“个人理性”“自由市场”“自由交易”,没有一个不失灵!
古代中国是苏湖熟天下足“南粮北运”,新中国的水利工程结束了“南粮北运”,今天却是高耗水的“北粮南运”。长城塞外新疆甘肃内蒙古,西北干旱荒漠区的高耗水大量农副产品在往南方运,也就等于“瘦处刮油肥处贴膘”的虚拟水在向水多的南方廉价输送。
从欧美国家那里听到了“气候问题”,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气候问题,面对自己身处其中、困扰万年的气候问题,热衷于用别人的语言说别人的事。治水思路依旧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根筋的就是“跨流域调水”,片面地认为我们的问题就是“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单一地只是多挖多修,想方设法“多多地供水”。耗干存量的水资源后,需要水资源兜底的生态文明又从何谈起?怎样入手?——我们人的组织动员、协作互助、远见踏实、精神意志的质量的确严重下降了!
我们的水利工程投资,国家埋单,拉动内需,普惠兜底,是免费蛋糕,大家蜂拥抢食。高效节水,哪一个人不知道?水资源珍贵,什么人不清楚?但是口号多,对应的价格导向少,未从实质的经济*策导向下功夫,毕竟口号不能当饭吃。出现问题了,“家大业大摊子大”的惯性就是途径,很大很空吓唬人,浑水摸鱼混饭吃,铺摊子上工程的灵丹妙药就拳脚上阵大展宏图。问00个民勤人,个说:缺水;问00个中国人,个说西北缺水华北缺水。急需多调水,赶紧大调水,只要水多了,一切就好办了,搞工程上项目,带动就业养活人,由此才有“红旗河,渤海入疆,天河工程,藏水入疆”等等荒唐事,还煞有介事炒得沸沸扬扬。以色列万人13亿方农业用水,耗水在下降,国家在富裕;中国河西走廊万人7、80亿方的水,还在叫喊“缺水”。反正种庄稼得水,至于水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怎样精准管理?怎么精准使用?永远含含糊糊、松松垮垮、大而化之。“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公家”的油水,揩了就揩了,“公家”的水资源,多的是,浪费损失点儿都没什么。家大业大摊子大着呢!方便省力省心的可不是自己嘛!大自然的事谁能管得住?国家这么大人又这么多,哪能管那么多?自己方便得了。
北京没水了,南方那边调,兰州水污了,上移到刘家峡取,民勤水苦了,打井深处抽。
现在,水利工程具体的各施工单位,挣的是各类财*拨付的工程款项或*府的银行贷款。
开始,配合土改,着手兴修水利的。当时的水利工程,是各地各类的行*动员进行施工的,人员的生活开支和工程所需消耗材料物资,是各地各级行*计划委员会组织安排的,有专门的物资调配储存分配制度。施工人员挣些极少的工资和生产队的工分,再到生产队里记账分粮食和极少的社队决算利润。水利上比较有名的就是“三主”方针,即“以蓄水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简称“蓄、小、群”,与之对立的是“排、大、国”。两种类型,都是靠无偿的大兵团作战,群众运动式的全体国民总动员,来进行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利工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多打粮食”,用更多的“粮棉油”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从年开始,国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农村剩余提取制度,价格压的极低,不准私自倒卖农产品剩余物。工业企业也一样,各级计委经委,统管计划指标和调拨调度。但是,工业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农产品却高。这就是城乡二元“剪刀差”的由来。后来累积的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异,就是当年的这种不得已,剪出来的结果。各类各级的国家工作人员,义务参加劳动,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都上过水库工地。这就是与今天的“市场经济”对应的“计划经济”。国家在计划中给予水利工程适量的资金补助,是后来慢慢中央财*逐渐好转的事。
8、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实行“双轨制”,提质增加“市场化效益”,是“权力寻租”全民资产国有资产私人转移的开始。
90年代市场化以后,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全部是国家埋单,各地各级决策规划设计,上报项目,列入国家批准,然后各级各地*府组织施工,财*逐级支付。和铁路公路车站码头机场等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样,国家投资,或*府的银行贷款投资。这就形成了大家蜂拥而上抢而食之。国企拖垮了,*府再重组,私企垮了,跑路了,银行兜底。银行都是国企,还是*府兜底,所以水利工程的项目评审和财务评价没有不可行的,心知肚明,*府兜底。所以工程到处开花,半拉子开发区,烂尾子工程,有用没用的工程,后患无穷的工程,摆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表象,蜂拥而上抢而食之是原因。大家比赛花钱,项目规模越来越大。
在“反哺农业”中,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足够多足够大,但是,治水高效和用水高效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
决策过程中一系列环节。投资者与收益者。市场行为与公益公利。施工建设中的监管。运营管理的过程细节。……都亟待理清思路,亟待提高加强完善。
治水的基本思路,具体用水操作的*策导向是不是应该彻底改变了?面对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再不要“瞎忙活”了。绑架国家绑架全民粗放搞工程粗放管理浪费高耗的,要付出成本代价;精细管理精准使用而公益全民公益国家公益自然环境公益自然资源的,要有相应的利益褒奖回报。
4、东施效颦的土地财*吞噬的初心湮灭的使命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就与外方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以自己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与外方的资金、技术、管理、销售互为补充,生产服装鞋帽玩具小电器小商品,经济逐步快速发展并产生溢出效应。
新世纪西方世界进入了创新经济时代,创新创意是容易被人模仿的,要想把价值链留下,就必须不断地以新换旧自我迭代。创新经济的重要变化就是只留干净利落的研发与品牌,把具体的生产流程外包,转移因为自己干而拖延淤滞的死亡风险;另一个变化是中国沿海地区地方*府的土地财*。这两个变化用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使得以中国沿海地区为核心的东亚制造业中心地区获得了大规模承接外包的能力,这个中低端制造业中心的承接能力远超出了西欧、北美,引发了经济、*治的大变局。
以中国沿海地区为核心的东亚制造业集聚区,解决了弹性和效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一个厂只生产其中的一个零件,专业化到极致,全球通配。数几家几百几千个极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彼此之间互相配套,而且这种配套关系会不断地动态重组。上游的第一个发包任务来了,供应链网络会自动地运动起来,小企业互为配套把任务完成;如果上游创意变了,第二个发包任务来了,网络会再次运动起来,自动形成新的配套关系,再把它完成。高度专业化的单个小企业,确保了生产效率;而这些小企业组成的不断动态重组的网络,又确保了弹性。弹性与效率两个互相矛盾的条件就同时满足。这种供应链网络要发展起来,一开始一定要有足够多的、分工足够细的小企业,在同一时间成长起来,形成一个联动的网络,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超大的规模。创新经济需要的就是这样超大规模的、动态重组的、互相配套的、灵活弹性与极度专业效率合一的供应链网络搞成一个效率极高成本极地的洼地。
这么多企业要在同一时期建起来,前提就是要有很多建设得非常好的、规模很大的工业开发区已经建设起来。否则,供应链网络会因为水电路技术工人承包人工程师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物流成本过高,根本长不起来。这就意味着,供应链发展起来的前提是城市化必须要先于工业化。而通常的历史节奏都是工业化拉动城市化,不能反过来。但是,中国偏偏就把这历史节奏给反过来了:先城市化后工业化。
事情源于年的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财*制度叫做包干制。财*包干是地方*府每年要给中央上交一定额度的财*,余下的地方*府收多少、花多少,都是自己的事,中央不管。这套财*制度对应80年代的改革,极大地刺激了地方*府的积极性,每次中央层面推动改革有困难时,改革最前沿的地方会就会有各种制度创新,让中国从旧体制当中迅速突破出来,胆子更大步子更快。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活力释放得如此之大,发达地区的财*上涨如此之快,导致从年开始,中央财*占总体财*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到了93年,中央收入只占全国收入的大约20%。于是,中央说话发达地区不大愿意听,而中央想支持不发达地区,手上没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央与地方进行了艰难谈判,在年推行了分税制改革,把不同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国税、地税分门立户。第二年中央财*收入就从约20%上升到差不多60%。中央有足够的财力,确保了对于全国经济与社会的调控能力。
对沿海地方官员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变化。
过去财税收入在自己的库里,现在得等中央下拨。而各级*府官员的晋升主要的是考核经济指标,经济发展需要各种投资来拉动。投资的决策权却随财税被中央收走了,这就刺激地方官员去寻找其他的财税收入来源。土地财*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分税制把营业税划归地方,建筑类企业就是缴纳营业税的,而建筑业对土地有大量需求,与土地增值相关的税收也都归地方,所以地方*府就开始鼓励建筑业的发展,这就是最初的土地财*。后来地方*府又发现,可以拍卖土地使用权,或者用土地作担保,进行融资贷款,来建设开发区,开发区把土地炒熟了,周边土地升值了,可以再进行新一轮的拍卖或者融资。很快这就变成了地方*府极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个过程就刺激了中国城市化的大发展,大量开发区也建设起来了。土地财*在21世纪初初见成效。
如果没有工业经济带来税收,城市建设的巨额贷款,肯定是还不起的,最后土地财*的融资机制会崩溃,引发极为可怕的经济危机。最初在珠三角搞土地财*的时候,招商引来工业能力进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整个沿海地区成百上千个县都在搞土地财*,就不可能有足够多的企业来进驻。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西方国家的生产流程大规模外包的需求出现了。各地方*府的土地财*,刚好提供了大片已经开发好的、几乎空白的工业开发区。于是,与之配套外贸型的中低端制造业很快就大量转移到中国来。进驻开发区的制造类企业,对外承接上游企业的发包任务;在其下游,有一批与之配套地自发成长起来数量庞大的中小规模民营企业,极为专业化地生产各种配件,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经营极其灵活,基于供应链的需求,获得一种爆炸性的增长速度。中国此时又加入了WTO,几个因素叠加在一块,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崛起了,并且拉动起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围绕着中国的东亚J形水域中心地带:从马六甲泰国湾越南到东海*海渤海水域周边地区,就发展起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最稳定的供应链网络、成本洼地,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世界工厂。
没有制造业的供应链效率,高科技的创新经济无法落地,不能实现价值链;没有高科技的创新经济,一般商品的市场容易饱和,全球经济失去活力停滞不前。任何一个“中央集权”式的思维,都不能理解和概括这种经济奇迹背后的真正逻辑关系,这中国特色的“灰度创新”。任何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关税打压、贸易制裁,都奈何不了这已经穿透*治单元、国界分割的经济规律。
而当初原本可能到来的土地财*金融危机,却在这个过程中被消弭于无形。沿海地方的财税收入不停地水涨船高,干事创业,良性循环,这一切令西部内陆前来考察的各级地方*府大惊失色、汗颜羡慕,无不暗下决心达成共识:一定学习效仿,迎头追赶。土地融资,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开发区,特事特办,大干快上,时不我待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然而,西部内陆辽阔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东部珠三角长三角及其周边附近配套的供应链网络,没有工业化制造业实体经济,没有实体制造业溢出的对房地产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强的购买力,没有城市化的需求,却还在热火朝天地照搬“土地财*”、“工业开发园区”。很多县的财*税收只够发工资,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只能靠中央财*转移支付,搞建设只能靠卖地。万能的“土地财*”对水、电、路、物流、仓储的制约瓶颈真是病去如抽丝,立竿见影,遍地开花。
随着征地规模的日益扩大,弊端越来越严重。地方*府征用农民的土地,将征来的土地高价拍卖,但给农民的补偿款,远低于市场价格,从而获得高额收益,资金丰裕的*府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展宏图。真实可靠的招商引资到底落实了多少,土地融资却再也停不下来了。农民不满意,不愿卖地,与*府讨价还价,甚至哄抬地价。一些地方*府暴力强拆,群体事件不断,维稳风险增大。为了把土地价格卖的更高,各地方*府一方面采用“饥饿营销”手段,故意减少供应量,直接抬高地价;另一方面与开发商投机商联合起来炒高房价,房价高了地价自然也会涨。地价节节攀升造成房价虚高,大城市房价十年内普遍翻了十倍,中、低收入人群望房兴叹。客观地说,卖地以后,也搞了许多惠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同时,也搞了不少超级大的广场、超级宽的马路、威严气派的大办公楼、豪华的酒店、奢侈的会所、灯红酒绿的娱乐设施水景公园等等小农意识暴发户心态的所谓成就,浪费了大量民脂民膏。可是GDP它确实飞速增长了,人员提拔高升了,暴富阶层投机人士海外移民置产了。
土地财*背后是地方*府的土地金融,拿土地向金融机构抵押或质押融资,这是普遍做法。土地金融总量有多少呢?据测算,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土地财*,所谓“地方债”,绝大多数属于土地金融,系统性危机就在那。美国的债务印美钞全球化解,中国地方*府的债务甩给谁?“俭入奢”易,“奢入俭”难呐!
内陆西部东施效颦的土地财*房地产市场,本质上和当年的东印度公司鸦片贸易一样,是“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那些沿着加快城市化老路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的地方*府,为了消化三四线以下城镇的房地产泡沫而减少负债过重的压力,刻意地把就业机会、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强制性集中到县以上城镇,“撤点并校”,进城的老师医生,提拔的头头脑脑管理层,逐渐上移的中国大规模人员阶层,哪有不花钱的?权力与资本的交换轰轰烈烈。进一步,重视子女教育的农民家庭迁户口进城买房租房,“土、黑、粗的泥腿子”扔掉了农具,抛弃了家禽猪牛羊,砍掉了果园,放弃了菜园,没有了粪堆柴火草垛子。明明是低耗循环绿色的种植养殖,为了消化库存楼盘,就硬是被妖魔化成了“土气、落后、不干净”。高楼舞厅大广场、化肥农药添加剂,才气派,才现代化。至于无声的自然资源、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当然是一切为之服务。
在市场经济中,*府是管理者,是“裁判员”,但经营土地之后,*府又成了“运动员”,自己裁判自己。地方*府有保障民生的任务,让人们住有所居,这要求降低房价;但同时又卖地,为了卖高价,就需要抬高房价。面对两者的矛盾,大都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房价一直上涨的原因。土地出让金难以真正纳入财*预算管理,土地抵押融来的钱如何使用,就更加难以监管。这助长了一些领导干部凭主观意志盲目决策、乱铺摊子,甚至贪大求洋、追求奢侈享乐等不正之风。同时,土地出让开发区建设领域的官商勾结、黑箱操作层出不穷,发包承包,利益输送,成为官场腐败的最大来源,“红通人员”的多由此而来。
因为这里,第一,除了盖房,没有其他经济增长“支点”;第二,只有工程建设,大搞特搞“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城区、大拆大建”,各级地方官员才有*绩、利益的机会。
当下,中国的“土地财*”已经完成了从东部向西部,从大都市、省会城市向县级城市的蔓延。因为越是没有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地方,地价越便宜,征地成本越低,再配合“拆违建、禁自建、合村并居”,一路顺风高歌猛进。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搞水泥的,搞钢材的,搞商砼的,搞砖瓦的,搞地皮的,河里头挖砂子的,承揽工程的,吊车汽车挖掘机,拆迁水泥砂石料,设计施工承包商,贷款放款发工资,楼盘房产营销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建筑工地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一桩接一桩的贪腐案充分证明:只有搞项目建设,主管人员才有下手的机会,这是最根本的项目建设推动力。
只是在西部地区,在这些县一级城镇,根本就并不存在东部珠三角长三角发达地区那样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后的工业化制造产业,对房地产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强的购买力,和城市化需求。
尽管如此,房子照旧盖,不管卖得出去还是卖不出去。
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地方*府追求“土地财*”使然。在“土地财*”的背后,是*府、银行和开发商的“联盟”,三者构成“利益共同体”,只有房子继续盖下去工程建设继续搞下去,地方*府、官员、开发商和银行才能各得其所。开发商纷纷在狭小土地上密集修建“集约节地”的高耗高层电梯房。资本的溢出效应,带动了上游的建筑交通能源化工装备、钢铁水泥玻璃粗陶,中游的家电、家居,下游的设计装潢物业商贸、餐饮医疗教育服务等一个个庞大的风风火火虚胖链条,吸纳了庞大的就业人口。高楼大厦小轿车、广场公园喷水泉、马路灯光夜景观。所有这些都被沾沾自喜地认定为经济繁荣、现代化成功的标志。才不管什么粗放的、数量扩张的“摊大饼城市病”“侵占良田”“泵水冲厕”“电梯耗能”,什么“生态环境”“资源压力”。
各级地方*府本来是方向的把握者,市场的监管者,公共产品的提供服务者,而不是具体的市场主体。今成了主体,那块头、那阵势,不得了。但是,这市场制造了沉重的社会方面、自然资源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负外部性”,与社会的本来需求是“油与水”的漂浮分离物,水落石出后会发现二者是根本无法融合的,红红火火的市场与普通百姓、真实的内需是两张皮,是后患无穷迟早崩盘的市场。
“成也土地财*,败也土地财*”。
中国的市场,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天、中国的地、中国人的实际情况,设计、生产中国人需要的商品。市场在哪里?市场是人群,消费的人群越大,喜欢你的商品的人越多,你的市场就越大,利润越高。*的“群众路线”早就说清楚了中国市场经济学的问题,说清楚了资源如何配置,中国怎样走上工业化、现代化、富强起来的问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才能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英国当年的市场经济工业革命是“女王在用,扫地女佣也在用”,才开启了大规模机器生产。中国革命也开启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扁平化社会。科层化的特权经济,绝对会一败涂地。
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内陆西部的土地财*已经无法顾及,东施效颦造出的房子是怪物不是家,是刻意制造出“符合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人稠地狭的紧张局面,再在人稠地狭的地方迫不得已高密度造出“临时性住宿笼子”。高房价高支出高成本的生活,使得整个社会狭窄化、狭隘化、投机化。就业狭窄,住房狭窄,教育狭窄,生存狭窄。与大多数、长远、整体可持续尖锐对立。在“土地财*”的诱惑下掀起的狂风巨浪,吞噬了初心,湮灭了使命。
东部沿海地区除了全球统配的供应链网络外,在芯片设计、电磁波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手机技术、超高压输电、海上采矿船、高分卫星、超算、空间站、高铁道路施工、水电、海水淡化、矢量光分析仪、四代核电、激光强化生产线、大功率激光、核聚变、航母、部分海洋工程装备、量子通信、微晶锻、新一代太阳能发电材料、造桥、重工业装备等等高新科技各个特色领域的实体制造业蒸蒸日上。西部内陆怎么追赶?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因地制宜找出路,还是亦步亦趋南辕北辙贻笑大方?“土地财*”“土地金融”就像国际上的美元霸权一样,丧钟敲响之日,就是中国绿色发展之时。
好端端的房子不住,弄成这样,才说现代化,才先进。
把市场搞成病态,把人的需求搞成病态,把人搞成病态。在“土地财*”卷起旋涡裹挟下,丧失了对最基本的严肃问题的思考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决策行动力、执行力。悔之晚矣又无可奈何!
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回避真实严肃的问题:今天你拉屎了吗撒尿了吗?那么你是哗啦一冲还是回归了土地?你以为污水处理厂就一定会全部彻底地处理干净吗?工艺材料的局限性对有害物质失效了怎么办?对啊!你也想排泄物回归土地,想绿色有机肥料的食材。可是没办法。堵点在哪里?对了!堵塞点就是房子的设计规划,城市的设计规划。十多亿人是多大的有机肥厂?又是多大的污染源?还是交给中国人几千年的“高科学低技术”——土壤去解决,那里有数以亿计兆亿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和它们分泌的各种各样的酶,会解决你的“眼见为实”见不到的许多问题——让专业的“兵团”解决专业的事。黑臭水体怎么蔓延到县级城镇?因为“土地财*”商品楼房的水冲厕所正在西部县级城镇里操弄得如火如荼。
“臭味儿”并不是自然界真实就存在“臭”这样一个客观物质,而是人的感官进化的产物,它让你进化出这样的感觉,只是表明:这东西对人不好,对好多生物不好,已经没有了所需的能量物质。(苍蝇蚊子是没有同样的感觉,而是相反的“香味”,因为对它们,是巨大的资源能源宝贝。)世界上绝对没有“臭”这样的物质,“臭”是感觉进化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进入土壤的臭东西,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分解排列组合过程后,具备了你需要的能量,就是我们感觉愉悦的、健康有益的、有用的、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了。
国际国内,风云突变,大家终于都看清了东施效颦的“土地财*”的房地产走到了尽头。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在“土地财*”的水泥森林外,我们可以搞另外一种绿色生态低耗的建筑,因为“资源有限,循环无限”完整链条上,正是“房子的设计规划、城市的设计规划”,打断了完整的循环链条。举债务搞项目,超前谋划,提前开工,超前消费,一哄而起的“土地财*”炒地皮房地产开发,把各级*府变成了买卖人大商户,屁股后面的债务拖的一长串。想本本分分过日子,顾一顾其他的分内之事,可已经身不由己了。*中央的定力,如何成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的可操作的过程?
5、创新思路
“以人民为中心”,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安顿人开始,从小处着手,从人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能够做到、能够做好入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我需要……”的内生需求、内在市场。下面是生态建筑示意图,专利.0号。
①为沼气池,因为在日光温棚内的地下,寒冷的冬天照旧产气,处理废物产生能源,腐熟有机物,增肥地力,生产有机食品。这是“谁的污染谁消纳”关键。年前,北京上海,几千年中国所有城市人的排泄物——“夜土”都进了庄稼地,从来没有过“水体富营养”,大家都抢不过来呢!
②为日光温棚,面向正南,寒风沙暴中膜下滴灌照旧生产,春意盎然不说,还把后面的房屋烘热,调节温度湿度,生产供暖两全其美。在干旱寒冷、植被稀少、蒸发强烈之地,何必非要经过植物或化石能源——这些多余的能源中间转换呢?
③为温棚顶部、房间南上方的双层玻璃窗,目的是为室内与开放的大气之间透光换气。冬因阳光角度低而进光,夏因阳光角度高而少晒。
④为屋顶加厚的保温隔热层,也可以是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上铺60cm以上的土层,层顶再温室种植绿化,冬更暖、夏更凉,耗能更少。
⑤是房屋空间,是车站、机关、工厂、物流、仓储、农业、工业、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三产融合的生产生活场所。
⑥是北侧的防寒走廊兼仓库。更进一步防寒保温,缓冲冷热的巨大温差。
⑦是整个房屋的底基的蓄热水箱,与房顶的太阳能光伏、集热相连,漫长寒冷的冬天以地暖方式给房间供暖。
⑧是防寒保温后墙,中间多用夹层隔热保温材料。
⑨为全玻璃落地窗门,使温棚与室内光热、气体交换一体化。这节能宜居的空间,很少再用额外的能源,自成一个生态链。枯*萧杀的漫漫寒冬,进入里面,推门放眼,满是青翠欲滴,滴水成冰风沙漫天时,你的心情如何?
⑩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集热器。
11为走廊上方南侧的采光窗。
12为走廊通向房间的门。
这样的建筑,在西北干旱地方,华北东北干旱季节,只要光线无阻挡,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只耗很少的一点淡水就可变成生产、生活的家园。缺水荒凉、风沙漫天、冬冷夏热的地方,一个经济收入好、工作环境好的厂矿企业、机关、营房、医院、学校,谁不喜欢?在这里,谁说只要是建筑,就一定会占用耕地?在*土高原,在中国33%的山区,就是盾构隧道、窑洞式与日光温室的结合,再加智能化的对温度、湿度、风、灰尘等自动感应、开启闭合的自动化系统。中国北方沙尘暴是常态。大自然没有办法改变,古代我们的先人也无能为力,今天的材料、技术,应对起来应该是非常自如的!只是大家没有好好做。人活动的范围就是3米左右的空间,我们把自己照顾好了,沙尘下土它并不是每天都不停。搞水利,搞工程,一切都还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吗?基建、钢材、水泥、玻璃等不是产能过剩了吗?山地多平地少不是基本国情吗?“放管服,五五财税”,中央这一次最有效的举措是:两税合并,五五对分。中央主动向地方让利,减轻地方的“土地财*”依赖,南方宜耕地辍耕,待价而沽,能不能落空?北方的高耗水农业多措降耗。强力反腐,综合施策。绿色的出口就在这里。
6、方案的目的
作者设计试验的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这种生态建筑,就是设想以此安顿依赖大水漫灌的城市农村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人口。再在农村实施土地集中连片、入股分红承包,适度规模化经营,大田高效滴灌用水。
参考新疆兵团和各地农垦系统及南方一些地方的做法:建立起高效精干、县乡村、市场化运营的,从土壤营养管理、种质资源、种植收获生产到加工销售、健康服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日光温室大棚里的四季新鲜果菜、南果北种……等设施农业,在我们寒冷干旱高寒的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甘肃内蒙这里已经非常普遍了——肯定是经济上划得来。风沙满天灰头土脸的大田种植,若地块狭小,耕种麻烦,效益又不好,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耕种了。会营销、有技术、懂管理的“种棚收入胜过种地”已经普遍化了。结束碎小土地上十分辛苦却低效率、低收入、高消耗,且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又无法推广,这样的机遇期已经到来。
安顿好了人之后,即可逐渐废弃蓄水输水中蒸发强烈的水库、衬砌的渠道,让高山来的水自由流淌渗漏。农业灌溉省出了很多水,只要水放下去,渗在地底下,无效蒸发阻断了,地下水位保持在在3-7米内,用不着你去忙活着植树种草治沙,大自然自我会修复,根本性的生态恢复指日可待。用水效率的提升,等于存量的水“增量”了。
只有治水思路的颠覆性革命性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切。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华北平原到西北大漠各内流河灌区,已经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特别是新疆兵团和农垦系统的大规模膜下滴灌。华北地区借助南水北调大量补充地下水,塔里木河的大西海子水库大坝农业灌溉功能废弃,下游地下水位在回升,生态环境枯木逢春,绿色发展蔚然成风。
但是,地下水位也不是水波荡漾,越高就越好,在我国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下,低消耗高效率高质量是唯一的道路。要根据土壤毛管水上升的高度,确定合适的地下水埋深,一般西北在3至7米的是比较合适的。沙区每一个50岁以上的人都清清楚楚记得没有衬砌水渠时,越靠近自由渗流沟渠的水井,那水质越甜水位越浅,越远离,就越苦越深。每一个走过沙漠深处的人,都知道沙子覆盖的地方,那地下水又甜又浅。
中国的北方,长冬漫漫风沙漫天满目荒凉寒气逼人,但在一个个封闭用水的系统中,阳光灿烂,绿色满园,无限循环。那是枯*干旱长冬的中国北方的城市、农家、工厂、学校、医院、机关、商店、宾馆、银行,是休闲旅游的氧吧,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是公、私场所的最基础设施,毋需多耗水,就是生产生活的绿色家园。种沙漠寒冷干旱地区绿色生态家园,较好地解决节水、冬天取暖、夏天避暑、应对沙尘暴等问题,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普通居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齐,把三种产业融合在一齐。外面天寒地冻、大风沙暴在扯天卷地,里边却可以干净暖和,温度、湿度、负离子、含氧量非常利于人的健康。而在酷热的夏季,植物在生产、在降温——总是最多地储存利用太阳能,最少的消耗非可再生资源能源。试问在西北干旱荒凉的地方,大环境人们无法改变,而一个小环境如此的村庄、工厂、机关、营房、医院、学校,谁不喜欢?
之后,清理整顿所有的水利工程、用水方式,哪些工程项目、用水方式,暴露了水,造成强烈的无效蒸发;哪些工程淤堵了水、污染了水;哪些用水方式使水的无限循环断裂。具体措施:IC智能卡供水,不管你种多少地,种什么作物,其他行业用水做什么,只限制你的供水量。再引导、推广高效节水的滴灌等方式,你自己也就知道用水效率了。谁都知道水珍贵,谁都知道节约用水重要,但水利工程的供水是国家投资全民埋单,大家都蜂拥而上抢食,强势力量多得,弱势群体少得,人人都有“得”,所以搞工程治水才乐此不疲趋之若鹜。
近些年来,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旱区湿地”风生水起波光粼粼。为了最快实现这一个炫目的靓丽风景,各个内流河上压缩水消耗的办法是衬砌渠道,减少地下水的渗漏,干、支、斗、农、毛渠,衬砌到最后一米,在最下游的尾闾湖上呈现出水波粼粼芦苇荡丛生鸟翻飞的景象。
意在告诉世人:苏联开发中亚不是咸海干涸了吗,而我们中国:甘肃民勤的青土湖红崖山水库、额济纳的东居延海、敦煌的西湖湿地公园,以及天山南北,到处都是“旱区湿地”。
衬砌了渠道,汽车拉水灌溉来绿化栽植了一些草木,下放了特定地方的生态用水,多么完美的风景!一路上的地下水位呢?本来应该是由地下水上升而支撑的幅度更宽的绿色走廊呢?只不过把上游灌溉浇地的水,干、支、斗、农、毛渠,衬砌到最后一米,放在下游特定的地方,摊薄晾晒风吹日晒白白蒸发罢了。
地下水位从年前普遍的1~2米降低到了4、50米甚至90、米下。能够勉强饮用的水在米下啦!也就是说,0~40米是干透的土层,不灌溉,地上的所有植物,农作物庄稼还有原生态的固沙植物都会死光!于是植物衰败,于是动物灭绝,于是才出现了原来固定半固定的沙漠裸露活化,有风当然就满天飞跑的沙尘暴!水的情况是这样,野生动植物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又如何谈起?
现在的窘迫处境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剧烈下降,庄稼也好绿化植物还有固沙植被,都得不断地浇灌,才能活下去。打深井抽水、到远处汽车拉水,高耗水来治沙、生存。栽梭梭治沙是栽了死、死了栽、栽了再死、死了再栽——套取财*补贴。人工做作出来“旱区湿地”白白蒸发了多少珍贵的水?一点儿都不知道疼惜?还要架设一个高清电子眼,将实时画面传到北京!
这个年轻的科研人员自豪地向人们展示种水稻改良盐碱地。
下图中深浅不一的蓝色,除了沿海地区,清清楚楚表面粗放管水,高耗用水,无效蒸发消耗的水资源是多是少。
外流域调水,愿景是美好的,可知道实际的生产生活生态中,到底是怎么管理水,怎么蓄存水,怎么使用水的吗?
当年生产队里浇水为什么浇得那么满?晃晃荡荡,马上就要漫过地埂溃坝了。遇上大风,风吹浪摆,往往决口水倒掉,那时候最紧急的事就是“水倒掉了”,相当于普通话的“火烧眉毛”所表达的意思。原来水浇得满满的,是让上游来的甜水淡水淋溶泡洗土壤中的盐碱,然后随着水的下渗,盐碱被带到到了深处,不伤苗。河套那地方每一块地都有两个水口子,高处是进*河水的口子,另一头低一点的地方是一个出水的口子,灌溉的同时必须排水,*河水实际上是用来冲洗盐碱的。这就是越是干旱的地方,为什么就越是喜欢“大水漫灌”的原因。人们不一定说清楚道理,但都知道水泡不透,盐碱杀不下去,泛到地表,烧死种子小苗,种了也是白白辛苦一趟。
“盐碱化越严重越大水漫灌,越大水漫灌越盐碱化”。中国三北地区土壤盐碱化是结果,治水、水资源管理出了问题才是原因。有好多人在治理土地盐碱化,搞清楚了哪个结果哪个原因了没有?就像是植树造林绿化栽梭梭“治沙”?还是恢复合适的地下水位,让原生态的耐旱耐寒耐高温暴晒盐碱的低矮灌木草类“固沙”?这样的问题一模一样。
控制了水,管理好地下水位的高低,恢复原生态植被,就控制了盐碱化控制了沙漠化,这才叫“智慧水务”。
马桶冲到河湖,河湖冲到大海,大海赤潮爆发,海洋渔业枯竭,渔民远处捕捞,外国海警驱离。这个“发达”毁了自己的家园。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还能叫“发达”吗?“先进”在何处?
水体富营养化了,等到了雨季放大水冲洗江湖,或者在河湖里用化学物质捣腾一番,平衡一下,捣腾完了,旧病接茬,能叫“智慧水务”?源头在生产生活方式,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在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方面下足功夫,才是真正的“智慧水务”
我们看图,远古时代的地质变化自然力量,从中亚新疆青海等地方刮起的大风沙尘,造就了*土高原,*土高原的雨季流水侵蚀,*河海河淮河等等水系的冲刷携带堆积,造就了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这就是中华文明诞生最基础的地理舞台。北部中国降水少蒸发多的地表环境是:没有人类的因素,它本来就是沙尘暴同时是盐碱尘暴,*土高原是盐碱高原,华北平原是盐碱平原。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为的水环境退化背景下,风力、水力的作用,人工做作出来“旱区湿地”,摊薄晾晒白白蒸发的盐碱滩上的盐碱,危害当地还会被吹送到风力水力的下游去,所以我们才不能做水波荡漾芦苇丛生候鸟翻飞的“旱区湿地”,只做地下水位保持在3—7米。这样,既不会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也不会水位过高而蒸发后盐碱富集,积存在地表土壤和积存在浅表层地下水中。
弄出来了一个个“蒸发公园”、“晒盐碱公园”!是以工艺美术的审美观来搞生态,装门面。局部的“碧波荡漾”换来整体的依旧是沙漠化、盐碱化、退化、恶化。水环境管理、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开发中总有一种“仙境”思维,仙境是人类理想的乌托邦,只能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玉宇琼楼,纤尘不染,水波荡漾,芦苇丛生,候鸟翻飞。这是神仙住的地方,不是大西北的真实面貌。许多人便心里存着这样的美好理想,他们没什么恶意,他们渴望着、雄心壮志着、一心想把西北干旱地区变成完美的仙境,变成米粮基地,变成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可是这样现实吗?原因就是人的内心没有接纳沙漠的存在,把它妖魔化了!老就说它不好,要治理消灭改造它。就想的植树造林绿化栽梭梭,把它征服改造过来,成为我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它自己本来的样子。没水,调,水调过来,改造它,使它变成我需要的、我喜欢的、我希望的样子。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一个仙境般的沙漠新生态太不客观,还是要脚踏实地。干旱地区不可能成为仙境,不可能变成鱼米之乡水波荡漾的“旱区湿地”。理想很丰满的再造山川,那是肥皂泡里才有的景象!局部美观是以牺牲整体为代价。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尊重干旱地区的客观现实,循序渐进,高效用水,因地施策,让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回升,让耐旱耐寒耐高温暴晒耐盐碱的低矮原生植被恢复去固定沙漠,才是大西北生态文明的要义!
因为我们的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还远远没有做好高效用水后,使得“水多得渗足渗够渗透了,再也没有地方渗了”,“植被恢复后沿着内流河两岸的绿色走廊已经宽得没法更宽了”——远远没有这样的程度,远远没有到水多得只能湖光碧波的地步。大片的地方地下水从2、3米剧烈下降到几十米下,无动于衷;米下才有不苦不涩不咸甜水吃,麻木不仁;却热衷于“旱区湿地”的形式主义。“尾闾湖”,这个词是过去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弱、缺乏水资源管理的产物。各内流河沿岸自己流淌渗漏,淌到哪里就哪里,碰到低洼淌不动了,水汇集,就形成大一点的水面叫“尾闾湖”。今天,我们的人口规模、经济活动、水资源管理,已经不是往日的情况了,僵硬的大脑就再不要“尾闾尾闾”了。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尊重干旱地区的客观现实,循序渐进,高效用水,因地施策。在空气干燥蒸发强烈的地方,要靠恢复合适的地下水位来自然恢复植被,它们是永远不用灌溉的,是低矮的,是能抓牢流沙的,是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高温暴晒的,这样的防护林——地下的森林。
暴烈的阳光,干燥的空气,不时的满天风沙,寒气逼人的长冬,酷暑难耐的盛夏,盐碱苦涩的水土,不停地浇灌庄稼却总是浇不够,剧烈的温差,漫长的霜冻多变的天气……大自然会教你思考,与它相处的分寸究竟任何把握!盛夏酷暑,高温暴晒,蒸发强烈,空气极度干燥,相对湿度在5%以下,不活动人都口干舌燥。穆斯林斋月蛰居室内,“道法自然”——动物们藏起来了;好多植物关闭气孔,停止光合作用,假死休眠过去了,或者分泌蜡质、多刺、绒毛、银灰色反光、硬叶、叶片退化、寄生地下、根系极其发达、叶片表面加护水膜等等自我保水防护措施。中原地区的那一套,生产生活,文化习惯,水波荡漾,溪流潺潺……等治水用水,在这样的地方,得重新调整过来。
我们有那么多闲散的劳动力,那么多离退休老人,那么多无法就业的大中专学生,那么多需要休闲放松的工作人员,那么多需要教育培养的青少年儿童,那么多渴望回归绿色自然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老人愿意成为吃闲饭的废物、成天不动地让儿孙家人、社会国家养着;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生活工作的场所成为充满绿色的氧吧;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吃的食物是化肥农药各种药剂泡出来的;没有一个病人喜欢在医院看病治疗;没有一个西北人喜欢自己、自己的后代永远生活在缺水、干旱、风沙、盐碱、酷热、寒冻的穷迫当中而又无所事事。
当每个人的每一天的生活、生产都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时,绿色发展在干旱荒凉之地现实。“工程治水”转变为“生态蓄水”。在解决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水臭河污、垃圾围城、食品安全、失地失业、城市膨胀、住房交通、雾霾熏肺”等问题中“釜底抽薪”。气象条件很难改变,唯一的有效办法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在这个内因上下功夫。
与水、土和其上生长的植物打交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钟爱。安顿好了“零风险的资产”,也就安顿了中国的人,安顿了中国的心,安顿了中国的大地山川草原大漠高原和野禽异兽生物多样性。巨大的空间地域、规模化的人口都参与进来发动起来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也就实现了。
这是“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
该设计适宜西北沙漠、青藏高原、*土高原、华北及内外蒙古、西域中亚等丝路沿线亚欧内陆干旱寒冷地区。为这些地区的干旱缺水、风沙漫天、盐碱肆虐而设计;为这些地区的冬寒冷、夏酷热、阳光强、温差大而设计;为这些地区三产融合、各种业态而设计;为这些地区的生活、生产而设计;为这些地区不能发展的缺陷而设计;为这些地区以太阳能为动力源而设计。最终废弃蒸发强烈、浪费严重的储水、输水、用水,以“地下水战略储备”,来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增量”。“藏粮于地”更确切是“藏粮于水”。
对于“季风气候多旱涝”的东南,对于“十年九旱”的北方,对于“全年干旱”的西北,水,永远是农业的命脉,生产生活生存的命脉;水环境的安全保障,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最基础的安全保障;所有的市场导向,必须符合这个崇高圣神的根本原则。
7、实验
在作者设计的生态建筑系统中,人们绝对不会大水漫灌多用水,因为那样水分子乱跑后就太潮湿了,病虫害多,人也难受,一定是棚内滴灌;也不会用化肥、农药、杀虫剂、抗生素——这样就产生了内生的“我要少用水”“我不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我要排泄物有机垃圾都归田”“沼渣沼液太好了”“我不需要那么多煤炭冬取暖夏降温”等等的一系列自我需求。前段整治的“大棚房”为什么吸引人们,那么多人愿意购买,肯定是好嘛!这里的洁净生活、洁净生产、洁净消费是建立在“我需要……”的基础上的。每个人的这种需求就是市场“看不见的手”背后的原动力。刚开始是*府投资引路,制定*策,做好规划,以后的生态建筑就是市场运作了!条件成熟后,*府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管理全封闭储存水、输送水、规模化的滴灌等高效用水,管理储备战略性的地下水,保持3~7米的水位。只要*府部门的*策、营商环境做到位了,市场自己会运转起来,首先,普通百姓需要并喜欢这样的设计。其次,资本,它就愿意购买这样的产品、服务;资本,它就愿意投资这样的产品、服务;人们就喜欢驾驭着这样的资本的效率、能量,使生活更美好家园更美好;因为,这是人人寻觅之并归属之的“零风险资产”。
{在自己家的初步试验(城市遮光严重的条件下)——就如同做好太空服无需改造太空环境}
我的平房院子,50平米,双层薄膜棚起来,冬不冷,夏不热,春天风沙无虞,南果北种植物园氧吧!这家不但最干净而且一个长冬取暖烧煤的支出费用最少。
所有的能分解的有机垃圾统统埋在湿土中,土壤无比肥沃。我的垃圾就剩塑料玻璃之类,一年都没有多少。
房顶上的雨水引到树槽子里浇树了。
枣葡萄的绿篱巴。
绿篱笆的灌溉:一个废弃的圈罐子,竖起来,所有的淘菜洗锅洗澡的废水,倒在罐中慢慢渗下去,上面的口还要盖上。IC卡的智能水表,我的绿植最多而水费支出最少。
我不会给垃圾填埋场添一丁点儿垃圾,我不会给污水处理厂多加一丁点儿污水,我不会给江河湖海地下水多增加一丁点儿“富营养化”,我只用了自来水公司的最少的供水。我的院子里干干净净没有沙尘,我的树木因为土地健康根系发达健壮果硕,我的空气是干净的氧吧,温度湿度高低合适宜人,我的生活开支最少。我的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征地拆迁粉碎了我的梦!无比强大公司化的*府,要倒卖地皮,一切都化为乌有。作为公职人员,要带头拆了,不能拖后腿。
8、为什么做这件事
“截弯取直”“平原水库”“衬砌”,将自然的生物多样的弯曲河渠改造成人工笔直僵硬的,结果是进了“越修工程越没水,越没水越修工程”这样一个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了。那个本来能够无数次重复、无限循环的水,硬是“一次性”没了。1、弯曲的沟渠,被衬砌笔直,输水效率高了(不渗漏)。2、原来边边角角的零星闲滩空地被全部开垦利用,地埂上也是除草剂杀灭杂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没有了。到了7月,大水漫灌的庄稼地高温高湿,蚜虫红蜘蛛首先感知,迭代爆发。人们大面积用杀虫剂。蚜虫红蜘蛛和天牛的天敌——瓢虫肿腿蜂也灭绝了,再加地下水位的剧烈下降,平衡打破,农作区的水资源被庄稼灌溉独霸,再没有闲滩空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林木灌草的多样各种昆虫的多样被毁灭了。第二年,这循环的故事依旧。生物多样性减少,面源污染,人体危害,怪病增强,恶性循环往复不止。
所有的工程技术、农药化肥杀虫除草,最初的目的不就是让人生活的更好吗?重新设计我们的生活、生产、生态和生命共同体,将局部、个别、零碎、短暂的零和博弈,做成整体、系统、长远的多样共同共赢。最先的基本思路是:
从山东到新疆,从东北到青藏,北中国漫长寒冬的日光温室就是钱学森“多用光、少用水”的沙产业。多少人把自己的家做了阳光房。住楼房的哪个不是阳台、花草。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冬天就在自家房子边加了塑料拱棚保温加热。就在不久前中印边界冲突的喀喇昆仑山边防连队,战士们用上了陆*工程大学的生态暖房,熬垮了嚣张的外*。
西部有高原高山,地势西高东低,那一定有水流下来。只要像南极洲那样——(不是降水多)把水分子乱跑的蒸发阻断,那么,水资源问题它就不是问题!生态环境、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问题,就不是问题!有了新中国经历过的创业、克难精神,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
人们不是嫌西北、北方的自然环境恶劣而“孔雀东南飞”吗!当这样的一番努力之后,大自然环境的储备和小环境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生活在西北、华北的人们,那种满足感、获得感,是令人欣喜神往的,再也不用远走高飞、另攀他枝了。东部地区的一般制造业实体经济转移到西北辽阔的地域,不是没有可能。实体制造业带动就业,教育、医疗的跟进,一盘棋就活起来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次让你牺牲的不是别的,是僵化的思维、机制,是突破部门、小团体的窄小、狭隘,是在“道法自然”逻辑的科学场域中,重新分配水资源下的利益关系,达到高效用水、利益均衡、整体最大化。
关于“水库,调节降雨、水资源时空不均”这句话,人们都说的很熟很顺:如果是在我国南方湿润的季风区,是外流区,水库调蓄功能是毫无疑问的。空间不均时间不均,那么,雨洪水多季节蓄旱季用,存不住水的地方也有了保障,没有水库就一泄而下,没有水库就没有蓄存,水库解决时空不均是比较好的!
如果是在干旱地区极度干旱地区,是内流区,一个水库的修建,那它毫无疑问,是把别的空间别的时间的水,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别的地方别的时间段上,无论地表径流地下潜流,那滋养植被维护生态环境的水,彻底被断绝。本来最容易“无限循环”的“绿水”,变成工程蓄积的“蓝水”,变成不流动的“死水”,变成强烈无效蒸发的“白水”。结果就是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水库白白蒸发,大水漫灌的庄稼地白白蒸发,人造水景湿地公园白白蒸发,水资源捉襟见肘,按下葫芦浮起瓢,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上下游,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谁不是牢牢控制,望自己的水能够多多的。空气干燥,蒸发强烈。所有暴露出来的水,强烈的无效蒸发后盐碱富集,土地盐碱化。植被死亡,固定半固定的沙子被活化流动起来,生态环境退化、恶化、彻底被摧毁。这还有什么疑问???还有那些含糊不清???
所以说“中原南方的那一套治水的思路”,在空气干燥蒸发强烈的西北干旱地区、华北干旱季节,你得调整过来。大而化之说顺口的“调节时空不均”,要因地制宜而说,在西北干旱地区必须得改口了。
一个农业灌溉、用水粗放高耗的大国,短期内要建立精准、低耗、循环的用水体系,必须采用体系化、系统化、协同化的战略,即通过建立中央*府主导、各大部配合的整体推进方针,省、市、县、乡、村、社各级*委支部地方*府首当其责,“部—厅—局—所—站”协同一致,共产*员共青团员模范带头,医院七站八所首先响应的“整体大推进”战略。一旦通过这样的“大推进”建立起完善的高效用水体系,这个体系就会产生出自我持续、自我强化、自我扩张的势不可当的趋势,效率的提升,等于存量的水“增量”,从而打破“报酬递减”,走上“报酬递增”整体效益最优的康庄大道。这一体系的建立有国家的行*命令,但不是单纯依靠国家的行*命令,而是靠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对美好家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激发出无穷的精神动力。
今天的中国,拥有工业化的优势,拥有辽阔国土的优势,更有“人的优势”,而所谓“人的优势”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本”、数量优势。而是指中国人民因为国家繁荣强大而从来没有过的那种扬眉吐气的精神踏实的优势——生活的安定美好,心灵的富足幸福。中国人民对于中国与世界,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对于如何珍惜和建设自己的家园,保留子子孙孙美好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认识,这是思想意识的优势。有了世界上一流的人,我们何愁干不出中国历史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伟大的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的三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必将实现水资源的存量博弈到水资源的增量富足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凤凰涅槃的蜕变。只要各级地方*府部门的办公场所首先是生态建筑,那局面就一下子打开了。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史前的欧洲,被粗壮高大茂密的森林覆盖,文明只发生在荒凉的南欧——古希腊。在当时的工具条件下,因为降雨量大而高大粗壮茂密的森林地区谁有能耐开垦?干旱一些的地方反而才能开垦,有河水灌溉的沙漠地区最好开垦,古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河,都是干旱荒凉的沙漠,中国*土高原的最干旱的西边——渭河上游一带,也是易于开垦的半干旱地带。这些都是人工灌溉区或是雨养灌溉的“粟黍”种植区。
有水灌溉也必须是又灌溉又排泄,光灌不排,必定盐碱化文明自我毁灭。正反两面的例子很多:古埃及和今埃及,郑国渠河套宁夏灌溉与苏美尔灌溉。后来,以色列治水的精准滴灌,才解决了问题。
工具改进后,人类文明才向降雨多的森林区开拓挺进,生态环境问题也就随之越来越多。英国的森林烧完了烧煤炭,为了抽煤矿坑里的积水,才发明改进了蒸汽机,才进入了工业化。中国也是森林大肆砍伐了才水灾旱灾多了。
人类大发展的历史就是大片温带森林被开发成了农田或者牧场,在东亚和西欧,这一进程持续了几千年。只不过在雨热同期的东亚,人类更倾向于把消灭森林后的土地变身为农田;而在气候更加湿冷的欧洲,森林消灭后所让出来的土地,则有很多变身成为牧场,成为草本植物和牲畜的乐园。鲜嫩多汁的牧草,尤其利于提高奶、肉、毛、皮畜产品的质量。
受大西洋影响巨大的欧洲地区,森林砍伐后最为适合生长的是鲜多汁嫩牧草,且畜牧本身又符合这些原始森林里的印欧人原来的经济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理由拒绝畜牧+定居这种生活方式了。从食物链的本质来看,畜牧经济的本质,只是为人类获取热量和营养增加了一个环节。即牲畜通过食用牧草,将之转换为乳肉皮毛供给人类。至于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御寒衣物,中国的种植业者,固然可以通过棉麻等植物纤维来获取;依靠畜牧业的部族,也同样可以周期性的从牲畜身上收获毛纺织品。弄清欧洲农业与中国农业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理解欧洲文明与东亚中国的异同非常重要。由此大家明白为什么欧洲人的食谱中自古有那么高比重的乳制品。事实上,即使是种植业发达的今天,温带海洋性气候最显著的欧洲地区,畜牧经济的比例也依然很高。当年的英国就这样开启了皇家海盗的营生:畜牧毛纺织——三角贸易——全球贸易——棉纺织到工业革命的一系列人类社会新景观。
年代末,经过一系列*治的、*事的、硬的、软的、明的、暗的纵横捭阖的较量,邓小平访问美、日,中国的地缘*治缓和。血肉之躯智慧之脑铺开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改革开放,发展民族工商业,建设富裕的新中国,在邓小平时期,窗口期终于到来。准战时状态的经济体制结束,思想解放,由“割尾巴”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扭曲的以农养工结束。农村包产到户,为个体工商户平反,容许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方共同富起来,社队小企业小工厂小作坊,个体私营,集体国营,下海经商,外资合资。*府思路转变为“看得见的手”强有力地重商护商引商招商扶商,改革开放搞活。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原始积累开始,国家倒回头从自己劳动力丰富,资本无积累,技术落后的禀赋要素出发,按照比较优势,从头开始,培育自己的有效市场,培育自己企业的自生能力。被压抑了多年的能量释放出来,才有了沿海东部的率先发展。老人老办法新事新举措的双轨制。“土地公有制”的特区园区,特事特办,无论资劳,在那小的区域内都是人口规模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多赢的收入增长,内生的有效市场使整个国家都活了,成了全球制造业的成本洼地。短短几十年,结构在不断变迁,从纺织、服装、箱包鞋帽、义乌小商品等低门槛的产业扎堆集群、*府因势利导开始,轻工业的持续、市场利润回报的推进,带活了原来赶超战略的重工业,产生了对钢铁、汽车、动力、机械、水泥、重化工、能源交通、高铁到IT、再到金融的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从全球的原材料到全球的供应链,中国终于走上了一百多年折来折去的工业化之路。
当下的西方国家用金融霸权、高科技霸权、*事霸权、文化话语霸权,通过产业转移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让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生活必需品。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垄断着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价值链,所以“中国是战略性的威胁”,要千方百计阻止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蒙古国开矿乱挖,卖原料卖羊绒,土松了水干了。中国的西北塞外开荒农垦,高耗水的种植业西进北移,农产品供应南方、发达地区、城市,然后,地下水位剧烈下降,原生态的植被退化。在整体的产业链分工中,资源被廉价掠夺、转移,污染、耗竭、退化、贫穷留给弱势群体、弱势地方、弱势国家。生态治理只是局部改善,草原荒漠地区生态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水环境退化、恶化。
节能减排,由铺摊子数量扩张向高质量高效率,是中国坚定不移的目标。生态文明也还就是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解决大问题、克服大困难、战胜大灾难。“多用光,少用水”——在储存水、运输水、使用水的全过程中,阻断水分子的无效乱跑。生态治水,高效低耗,以色列能实现的,中国也一定能够实现!
9、结束青藏、长城外自然环境恶劣地方的苦难
绿色植物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真正生产者。植物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一定的热量,一般来说,日平均气温持续地等于或者高于10°的时候,植物生长和发育比较旺盛。把这段时间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总和,通常叫做活动积温,这就是划分温度带的指标。
由于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气温分布特征和热量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塞外西域甘、宁、青、蒙、新的生态条件本来是不适宜发展农耕的。这些地区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寒潮侵袭频繁猛烈,每遇强大寒潮袭击时,出现的低温和极端低温常常达到内地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正如拉铁摩尔的说法:那里的人“不直接依赖耕种土地获取植物的种子为生”——是流动的牧民——靠不断游移追逐草场,依赖牲畜胃消化天然原生的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的茎叶变成肉、奶、皮毛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生活着——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唯有含蛋白质多的高能食物奶、肉,抗寒的皮毛,才能解决恶劣环境中的生存问题。但“锅釜针线之具,增絮米莱之用,威仰给汉”,因而就迫切需要加强和发展与中原及四周临近地区的贸易,而中原定居的、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王权之外再无权的王朝却一次又一次高筑墙,把风沙、干旱、寒冷、盐碱、荒凉的恶劣自然环境中的人阻挡在外面。
一个传统的浩大连片农耕社会,一个传统的游牧草原绿洲社会,面对禀赋要素中天然的结构缺陷谁都无能为力,谁都毫无办法。但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信息智能就不一样了,只存在想不想,不存在能不能。40年前,中国从沿海开始,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想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40年后果然就改变了。
古代北方西部游牧民族的南下东进,往往是受寒冷干旱气候造成的基本生存和生产的困难为潜在推动力的,他们的牛、羊被冻死饿死了,就剩南下劫掠一条生路了;或者人口的增加,超过了草原的承载力,再无办法;也可能来自南方的吸力:南方中原农耕帝国的腐朽崩溃,有机可乘;再不就剩下滚滚西去,追寻大西洋的海风润泽的水草丰茂生路。
长城外北方民族游动放牧有生态学上能源可持续流动的充分理由:当食草动物不吃草了(减少天敌),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植物数量的增加;而植物数量的增加,对资源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压力就会增大,于是植物竞争强度会增加。竞争强度越大,竞争优势较强的排除竞争优势较弱的个体(或物种)的速度就会越快,优势种就会越突出,而那些优势较弱的物种就会更快地被淘汰,因此植物种类减少,草原退化。而适度游动放牧既能抑制优势种,又能保持多样性,还有刺激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量生产的效果,即俗称的“平茬复壮”。因此这种草-畜-人组成的纯天然生态系统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以维持其稳定与平衡。这种天然草原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只有如此才能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游牧民凭世世代代的直觉懂得这个道理:过度放牧草原会退化,不放牧的草原也会退化。再看长城,从东到西,从秦到明,如此绵长,如此高大,如此浩繁,时间跨度如此之长,但在建造时体现出很强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设计,统一的规划,更没有统一的建筑标准,但都吻合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圈在长城内的是温暖的、湿润的、有水源灌溉的适宜农耕的好地方,隔在长城外的是寒冷的、干燥的、没有灌溉水源的恶劣地方。这寒冷的、干燥的、没有灌溉水源的恶劣地方就留给野蛮的夷狄胡人折腾去吧!
长城外高寒青藏等地方的少数民族尽管占了中国人口总数的4%左右,但是,却占有了国土面积的50%以上。藏族这个民族恐怕是56个中华民族中最保护生态的一个民族。人们一生的追求就是到布达拉宫还个愿,将生平的积蓄换成路费和上供的酥油,愿望实现了,然后可以讨饭回家,再没有多余的奢望,甚至死后将自己的身体献给了兀鹫。同藏民一样,蒙古民族原本也实行天葬,不在地面上留任何痕迹,一切是回归自然的循环。高寒缺氧的高原上,一年12个月,8、9个月是没有光合作用进行的纯消耗时间,就这3、4个月的生产季,也依旧是转暖乍寒冷热骤变。外来的游玩者当然是天蓝云白,辽阔雄浑,风俗奇特。
现代文明仅仅是个猎奇观望者、路过的观景者?还是设身处地的行动者、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今天中国的建材、化工,如钢筋、水泥、玻璃、乙烯等的产量,占全球一半上;工程施工更是中国的强项;庞大的外汇储备。这些过剩的产能、资本正是在青、藏、甘、宁、蒙、新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巨量势能,巨大的需求、广阔的市场,这里的需求和供给能一扫祖祖辈辈千万年的忧伤,是把天堂的温暖润泽普惠到人间,是产能过剩的出路、发展的新动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捕食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每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也就是能量转化效率大约只有10%。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从太阳开始沿着捕食食物链传递几次以后就所剩无几了,越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数量越少、生物量越小,因为能量越来越少。
热力学定律决定着生态系统利用能量的限度。对生态系统来说,当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食物中相当一部分能量被降解为热而消散掉(使熵增加),其余则用于合成新的组织作为潜能储存下来。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这也就是为什么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级的级数一般不会多于5~6个以及能量金字塔必定呈尖塔形的热力学原理,也就是著名的林德曼定律。这也就是位于自然环境严酷地带的游牧民要地广人稀。
一个牧民的生活半径是公里,一个农民的生活半径最多5公里。中原农耕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土地、水分适宜耕种。从上述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的热力学原理说明它能供养更多的人口。每年天气暖和的几个月里,来自太平洋印度洋温暖湿润的夏季风携雨降临,特别是开发了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南方更能使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但季风气候却又降雨不稳,且越到中原的边缘区,降雨量就越少,蒸发量就越大。这都需要实行灌溉,沟渠引水灌溉系统又提高了产量,使得人口增长和居住区域扩大成为可能,人口增加使得农业延伸到更边缘地区,牧人又被迫更加长途跋涉更远的地方以寻找牧草和水源。
自汉代开始至今的“屯垦戍边、移民实边”中,内地农民络绎不绝地进入曾经是游牧民活动的区域,清除森林、烧掉灌丛、排干沼泽、推平沙漠、引来河水,为犁和锄头开路,把天然杂草彻底斩尽杀绝,代之以人工不断灌溉的浅根高耗水农作物。大水漫灌的水利农耕、人工植物经济,不停地“蚕食”天然植物畜牧区。农区与牧区之分界不停地向北向西推移。这种北移西进,在一段短时间内,似乎太阳能是转化固定得多了,但水会耗干,盐碱会留下,最终却是系统崩溃。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当年地下水位高,挖开墓穴,棺椁漂在水上,最后墓地只能修在地表,为掩人耳目,上面用夯土筑起高高的擂台。修擂台公园的年我们劳动时还有泉涌,后来铺防渗膜衬底儿。实际上清代,水位就已经下降,擂台那里,民勤人开始挖泉沟,水事争讼不断,清代中央就规定:武威凉州人不得填埋、耕种、建筑。年代后,出山口的地方修了好多水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左公柳”干枯死亡。今天这里是土地财*房地产开发的高楼大厦。
原本,祁连山上固体水库,蒸发小,一旦下雨,崎岖坎坷的地形汇聚雨水向低处渗流,山下卵石间隙沙土孔隙中是依旧流动的、蒸发小的地下水库,人类万物,以此滋生。出山的水下渗,卵石之间水饱和了,再下就露出来!反复出露,不断循环。
今天的地下水位几百米深!卵石之间干透了!工程治水”“粗放灌溉”和“土地财*”吞噬了“水润万物”的宗旨、初心和使命。
在西北内陆修建的一大批平原水库的灌溉农业,当时就有许多水资源专家提出警告:蒸发强烈、盐碱化严重的平原水库的修建是“得不偿失”。但这些意见未被采纳,平原水库还是照建不误,除险加固加高扩容的工程投资照旧不止。人们为了夺取更多的地表水源用于灌溉,配套建了许多渠、库集中控制工程,大量乃至全部截取地表水用于农业灌溉,长时间大规模地高耗粗放灌溉农业,使得地下水得不到应有的补给,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退化、生存环境艰难。
历史上长城南北的征伐,滚滚西去的一波又一波游牧大潮···东亚大陆年的汉匈战争,匈奴人西去的压力是原动力,层层传递给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的采集狩猎原始部落,蛮族的洪流像一群接一群的喘息未定的野牛,冲进奴隶制罗马帝国精致富丽的客厅,把欧洲奴隶制的秩序变成了人间地狱,变成一个个封建城堡、基督教的家园,用拉丁文翻译了伊斯兰教保存的古希腊经典,才使欧洲人重新兴起;隋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去的突厥人把西亚地中海变成了奥斯曼的天下;蒙古人的西征,屠戮了欧亚大陆0万平方公里内不从的人类生灵。古典时代的“熵”“负熵”的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的“自我锁死的内卷化”问题,今天的中国,能正视修复吗?
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形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成为国土辽阔的泱泱大国,家业如此巨量,家底儿如此丰厚,首先是空间地域超越、时间历史超越、民族人种宗教文化习性超越的信仰所支撑的“我要做……”“跟着我做……”的感召、组织和效率——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不做官老爷的共产*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平等,制造出了一个任何人任何力量都不能战胜的最强大最绝密的武器:人心齐、志气高、士气旺。靠着这武器,打败腐朽没落、建立新中国、争得国际地位、建设新国家。毛主席用“万方乐奏有于阗”诗句抒发胸臆、陈述事实、表明格局。这种格局超越了民族宗教的“差异、不同”,这种格局,清楚地表明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当然,也是左宗棠湖湘子弟奋战天山南北的功劳。同时,也应该感谢那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使长城成为中国的内墙和风景,唐王朝、忽必烈、康熙帝是不修长城的。年作为蒙族和藏族上层人物的阔端与萨班在凉州会盟,达成西藏各派与蒙古汗国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使高纬度干旱的蒙古高原和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与温暖多水的中原平地合为多元的统一体,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毫米降水量胡焕庸线以西,有超过56%的国土面积而人口不到6%,这是上苍、先祖留个中国后人的备份——辽阔无比的土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稀疏的人口,特色的农牧产品。巨大的过剩产能,巨大的资本蓄存,巨大的品质需求,是高高的巨量势能,等待着开闸释放,等待着因势利导,等待着顺势而为。如果说当年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创立者面对千难万险的逼迫选择;那么今天在中国辽阔国土上的纵深回旋,就是主动的高瞻远瞩。
如果说中原南方的温润、惬意、舒适、婉约、闲适、散淡,帮中国人丧失对西伯利亚的开拓能力,那么,它继续会帮助中国人丧失对先辈们开拓的大西北的绿色发展机会。这个民族十几亿多人拥挤在温柔之乡,各种各样的资源都稀缺紧张仄逼,蜗居的可怜的样子,被人瞧不起是合适的。窝里争的十分焦虑残酷——人种不行,确实是在退化。可是,没有谁规定,中国人必须蜗居在钢筋水泥的密林中做房奴,挤挤巴巴,仄仄逼逼;没有谁规定,中国人必须占用耕地扩张城市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没有谁规定,中国人必须冬天大量烧煤乌烟瘴气;没有谁规定,中国人必须依赖他人,依赖化肥农药,依赖添加剂、抗生素、除草剂、杀虫剂才能养活自己;没有谁规定,中国人必须晾水、晒水、暴露水、耗干水后外流域调水、别处买水,才能解决自己的水资源问题、盐碱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因为我们对无声无息在水面上强烈无效蒸发的水,看到了,听到了;对无声无息在土壤毛细管中强烈无效蒸发的水,看到了,听到了。
古典中国曾经用相互征伐、朝贡体系、宗教信仰、和亲、羁縻等,最终完成“天下一家”的多元一体整合。这亘古未有的整合,却崩溃在坚船利炮后*、国、商一体化的另一类工业文明、全球体系的摧枯拉朽中,一败涂地,跌入内卷化、马尔萨斯谷底。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出发,用绿色发展,再次完成草原、高原、山地、沙漠绿洲与中原、海洋的整合,交响起“万方乐奏”新的华彩乐章。自然资源的多寡,自然环境的优劣,绝不会成为阻挡的力量。
10、中华民族的绿色创新
在东亚季风中国的自然环境里,文明的诞生、发育、发展,是源于集体协作,而不是源于个体自由个人奋斗,所以,我们总是在乎人际关系的“一哄而起”,而不注重个体心灵的内在感受。绝大多的创新创造并不源于趋同的集体思维、不源于人伦关系、不源于尊卑秩序,而是源于个体内在心灵的觉醒、煎熬、逼迫或是追求、渴望、热爱、思考、好奇。基于个体内在心灵觉悟、精神信仰和最基本判断、最基本常识,不用开会发文,都知道事情该怎么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有的未能发展起来的社会,都是靠传统的尊卑秩序及其分配原则维持运作的。人们的心思都用在对已有秩序的维持上,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投资、投劳、投智在新的建设、创新、创造、产品、服务上。重复了冗员庸官、尊卑等级秩序中依赖的特权供养。
我们不光要学习以色列的节水,更要借鉴犹太人的教育、科研及其具体的运行机制的创新。事实上创新无处不在。新中国的诞生,改革开放,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创新。二万五千里、围追堵截、延安窑洞,这不是创新?纵横连合、抢抓稍纵即逝的机遇、剩勇追穷寇的坚决果断,这不是创新?把一个一盘散沙的传统社会组织化、凝聚起来,这不叫创新?封锁剿杀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赢得地缘*治格局,这不是创新?“钱学森回国”,“中国人也能办到”、两弹一星、独立自主,这不是创新?“包产到户”“南下打工”、“一分一分地攒”,这不是创新?贪腐的弥漫中再次廉洁勤勉高效,这不是创新?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中走向绿色,走向命运共同,这不叫创新?信仰的源头,动力的源泉,新的文化就从这里诞生。这才是中国最精彩的文化,最有实力的文化,最朝气蓬勃的文化,最充满希望活力的文化,最能抓住人心的文化,最能凝聚力量的文化。朝鲜战场,同样的人,在几年前,被日本*像赶鸭子一样,圈起来投降缴械。换了衣服却不屈不挠。难道换了的仅仅是衣服?这,才是一个刚刚新建大国崛起之势不可阻挡的真正原因——结束了强权压制的腐朽,开创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平等、齐心、豪迈。“这个*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就像当年的英国,伦敦城里少的是摆威作势的官老爷,到处是各种各样的市场参与者,正是这个被拿破仑嘲笑为“小店主”的国家,把人类从饥饿贫穷短缺引入了富足的现代社会。
事实证明,和平时期,组织人的高效方式是有效市场这“看不见的手”,国家力量、有为*府这“看得见的手”要以市场有效为依归,因势利导,由市场把大家组织起来,使资本、市场、人力、智力处在积极活跃的创造、建设、生产状态,使万平方公里上的14亿人成为积极主动的建设者、生产者、劳动创造者、智力资源库。当年,面对无动员无组织的散沙民众,鲁迅说大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那么今天可以不客气地说:大凡愚弱的国民,即使经济如何发达生活如何富裕,也只是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留下污染的靡费者。众多的人口,没有组织化,就是资源的消耗者环境的污染者;如果组织化、调动起来,就是绿色循环的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世界上最大的智力资源库。救亡图存,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因为打土豪分田地,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们被调动了起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也是因为市场、利润,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们被调动了起来;生态文明,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建设美丽的家园,也同样要靠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们,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调动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参与到其中。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不会成为阻挡的力量。毫无疑问,这个内需拉动的有效市场,不是出口导向美元结算,而是人民币结算;是亚洲内陆的事儿,跟海洋、跟美元印刷无关。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种植不如养殖,养殖不如加工,加工不如经商,经商不如金融,金融属于*治。任何资本市场的斗争,都是*治博弈的延续。而强势资本的兴风作浪,往往又能驱动强势*治力量保驾护航,这就使得全球资本市场越发的凶险和嗜血。千方百计的煽风点火,就是逼着你金融开放,收割你的财富!
在中国的每个朝代,刚建立的时候,由于战乱、饥饿等等因素,人口往往会大量减少,这个时候朝廷上的官员是不多的(跟这个朝代灭亡时相比),利益群体往往没有大规模形成,社会关系也很简单。
但是一个朝代往后发展,就会发现社会关系几乎是成几何级增长的。靠科举上位的官员有同乡、师生等关系,靠祖上的功绩上位的官员就更加复杂。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官僚体系日益庞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当社会的弊端显现的时候,领导层就会发现,因为利益团体的形成,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积重难返”。来自体系内的阻力往往能够使一场改革流产,鲜活的激情被腐朽、没落、虚伪的败象所取代。这种败象不因民众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达极限而有所收敛,从而给予民众和大自然以喘息的机会,给予民众和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恢复机会,只会变本加厉更加苛刻地向环境资源向广大民众榨取。只有资源环境生态,只有大自然,不会有任何不满和反抗的言辞和行动。最终当这个王朝的社会熵值和自然熵值达到最大值时,腐败和堕落也达到了顶峰,于是有了起义、战争、人口减少、熵值减小,接着另一个王朝建立,再开始一次这样的“自我锁死的内卷化”马尔萨斯式的无意义循环过程。在每一个高熵社会里,人们首要的目的便是利用社会和自然的高能流创造物质财富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如此,发展、盛世就等于以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聚敛财富,从自然与人文的环境转化中获得享乐。我们的目标是低熵的绿色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生态文明”。乱花缤纷,乱云飞渡。再纷繁的头绪它总有主线。“不畏浮云遮望眼”。土地财*的红利动摇不了我们的宗旨;楼堂馆所的浮华诱惑不了我们的初心;房地产的鞭炮声干扰不了我们的使命。
节水减污降耗的行为,是人的优良品德,这不是苦行僧,不是空洞的说教,是懂科学、用科学、投身科学后的红利回报:资源消耗下降=家庭开支下降=生活压力下降=身心愉悦健康安泰。好多人为什么活的麻烦?身心俱疲?没个人样?累?原因绝密而又非常的公开透明:整个都是高消耗型的,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绷得非常紧张。人际关系社会运行也一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来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个有内涵的人,才能影响改变他人;一个有内涵的国家,才能影响改变世界,影响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则和秩序。
人和动物的迁徙一样,哪里有资源就往哪里去;人和动物又不一样,知道整体的系统的长远的根本利益的“命运共同体”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水的问题在水内,也在水外——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式,经济增长的动能,城市乡村的规划设计。降水有干湿,气温有冷热,地势有高低,地形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区位有沿海沿河内陆西部,各种各样的搭配组合排列千差万别,要因天制宜、因地制宜,使人的需求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匹配协调和谐;上下游,左右岸,旱雨季,气候气象,土地开发,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山水林田湖草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产业*策与市场需求,国内与国外,资源与生产,生活消费与排放废弃,链条循环,统筹安排,系统思维,综合整治,精准发力,绿色可持续。
(本文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绿会融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提供百家争鸣的平台。)
作者:柴尔红
编辑:Linda
绿会融媒收稿日期:年5月5日
[参考文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吕明/袁舟《血酬定律》3年工人出版社,吴思《枢纽——0年的中国》施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学习时报》咸海生态灾难的深刻教训杨继平《“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孟凡贵北京大学《人民食物主权》原作者:韩农来自:有机有未来《地缘与文明:建立中国对中亚常识性认知》昝涛北京大学《中国5千年帝国盛衰的秘密》安鲁东共识网《增长的极限》(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者:李涛/王智勇《没有极限的增长》(美)朱利安.林肯.西蒙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美]拉铁摩尔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译者:唐晓峰《热风学术网刊》警惕我国种业市场经被外资巨头瓜分作者:陈义媛严海蓉陈航英《中华遗产》年第01期作者:赵志*贝云《长城与科斯定理》年上海远东出版社作者:盛洪《塞上行》范长江年4月20日于上海《视界和评》冲水马桶毁灭人类?《阿拉善盟文史志选编》朝格图整理年5月《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学苑出版社刘魁立高丙中主编《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农业行业观察》隐藏千亿规模,种质资源迎来行业大战作者老猫王瑞芳.当代中国水利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秦渭.水工建筑物[M].重庆大学出版社,.潘家铮.千秋功罪话水坝[M].清华大学出版社,0.贾金生.中国大坝建设60年[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中国高坝大库TOP[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水利部.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图片来源:作者自拍,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和地球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