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最伟大、最耀眼的功绩,就是一个十四亿人口农业大国实现工业化,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工业国。
这个成就,可彪炳人类史册。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这么多的人口大国实现工业化,接下来十四亿人将步入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这又将是一个伟大成就。
有网上资料讲,年,中国GDP世界第六,年中国GDP世界第六,似乎20世纪中国用半个世纪兜了圈。的确中国在上个世纪犯了很多错误,而且多次危机,上面比较且不说,年还没有GDP核算概念,年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产值占比26%,而年工业产值占比44%,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
我国从年以来,工业产值增加值占比都在40%上下浮动,年最高,占比42%。此后逐年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
今日中国仍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仍没完成,但已成世界工厂。年中国农业占GDP比不到8%,金融8.27%,工业30.81%,工业占比最高。行业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最高——同比实际增长16.9%,但只占3.74%,可见未来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信息技术产业。
工业化继续推走,必须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
中国从年加入wto拥抱全球化后,年GDP跃升世界第二,货物贸易量居世界第二。这是中国经济*金十年,全球资本、技术争向流入中国,成为第二大外资投资国。
工业化是个资本增密、技术增密和人力集中的过程,工业化三个条件:廉价劳力、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廉价人力吸引资本生产廉价商品,而技术都是引进发达国家,后发国家可以快速工业化。但是低工资,却不利于本土市场消费培育,产品只能大量出口,发达国家利用出口货币来进口这些后发国家的廉价商品,后发国家在自我工业化过程中,会发现基于发达国家基础科技架构的技术体系,要想自主技术迭代是多么难,技术升级受制,只能继续引进,这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尴尬。
技术与市场的依附,加上货币霸权体系,全球化国家分工,使后进国家工业升级困难重重,部分经济专家谓之“中等收入陷阱”。
也就是,全球化虽然资本技术流动比较自由了,但只能有少数国家才能挤身工业发达国家俱乐部,二战后,只有韩国最近才被认定为新进的准发达国家。
中国工业化的经验是从重工业开始,在技术引进上,有两次高潮,一次从苏俄引进,一次全球化浪潮中,从西方引进,对西方全面开放市场引进其资本、技术、管理。这两次引进,都是成功的,对本土工业的成长帮助很大。
中国本土资本成长,一是公共资本,来自没收继承民国资产,年完成公有制改造,二是私人资本,源于八十年代的放开搞活,年私营合法化,后来物权法承认和保护了私有制。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生存下来的基本已私有化或变相私有化,严格来说,本土资本就私有与公共两大类,这两大类资本积累,是工业资本的主要来源。另外,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农业大量剩余支持了工业化。
目前,中国技术创新成就不是多么显著,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都在摸索中。利用资本市场、慈善基金、私募基金及风投等对初创企业和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是美国保持创新活力的经验之一。
目前,管理和社会治理对科技创新还不能形成支持。
从中国工业化成功经验来总结,管理、科技、资本是社会发展动力三因素,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从生产力角度理解,劳动力、机器形成工业产能,怎能少了资本,还有组织管理生产活动,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高的首要因素。
工业中的重工业,是资本、技术、人才的密集产业,重工业比轻工业更能体现一国的技术水平。重工业中的*工产业,往往是基础科技和技术工程的先锋,*民融合,更是新技术新产业的捷径。
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为5.42亿,其中农业人口有4.84亿,当时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接近90%,人均国民收入不足印度的一半,也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当时的基本国情就是“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大国。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经历成功的工业化进程,就不可能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近代以来,如何把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是众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梦想。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再经过10年到20年的工业化深化过程,到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一旦掀起科技创新高潮,相信中国会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