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虚拟化的表现的考察,可以在静态和动态的双重统一视角下展开。
从静态视角看,经济虚拟化蕴含着各种层次的虚拟资本形态的产生与发展,从早期马克思论述的汇票、国债和股票等一切有价证券形式,发展到当代在其基础上创造出的各类金融衍生品,虚拟资本从初级形态不断扩展到高级形态,虚拟性大大增强。
从动态视角看,虚拟资本各种层次形态的不断自循环独立积累,使其规模迅速膨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占比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经济虚拟化过程意味着,资本增殖方式逐渐从传统的产业资本积累,转向脱离生产过程的虚拟资本积累,使其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虚拟资本超过产业资本作为“幻想的”主导的增殖方式,最终将破坏剩余价值生产的现实根基。
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有价证券形式的虚拟资本规模不断膨胀。
数据显示,在-年期间,全球资本市场的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快速增长,年占比仅为5.94%,此后小幅攀升,90年代开始有明显快速增长,尤其年之后比重几乎都超过%,期间经历了三次峰值,分别在年达到.62%、年达到.73%和年达到.92%。
其中,高收入国家(几乎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的增幅轨迹与全球股票交易额占比轨迹几乎一致,从年的6.23%快速攀升直至%,期间经历了三次峰值,分别在年达到,69%、年达到.55%和年达到.64%。
其峰值出现的原因分别是年的互联网泡沫和年的房地产泡沫。
以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代表——美国为例,截止到年底,美国的GDP总量为亿美元,相较于年的亿美元,增长了11.5倍;美国各部门的金融总资产在年为.86亿美元,年为.2亿美元,增长了近25倍,比GDP的增速快两倍多;
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由年的5:1提升到年的10.6:1;存款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私人信贷占GDP的比重由年的88%跃升到年最高值%,到年小幅回落至%;
特别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由年的40.4%增加到年的.2%,股票市场交易总额占GDP的比重经历了两次峰值,分别在年达到.1%,在年达到最高值.7%,此后小幅回落,但几乎都是GDP的两倍以上。
可见,金融资产增速远超实体经济的增速。
对比来看,美国制造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明显“剪刀差”趋势,制造业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的25%至30%区间,急速下降的年的近乎10%,而金融保险等部门占比走势却完全相反,从50年代初的10%左右一直攀升到年的近22%。
可见,自80年代开始,金融业便逐步反客为主,日益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部门。
此外,从美国金融资产及非金融资产在国家总资产中的比重在近60年的变化也可看出,二者从较为协调(都稳定在50%左右),到逐渐拉大差距,反映出金融资产在国家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到年,总资产中的金融资产占比甚至达到了70%以上。
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国家为了走出滞胀困境,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各类机构开始了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活动。
在传统有价证券基础上,以组合方式创造的、具有n次方虚拟性质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成为虚拟资本积累的新维度,造就了空前繁荣的、天文数量级的市场交易规模,不仅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金融市场体系的经营范畴和交易规则。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年的行业协会上曾说道:
“到目前为止,过去十年来金融领域最重大的事件是金融衍生品的非凡发展和扩张。”
关于金融衍生品的衡量指标,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交易所场内衍生品市场统计,二是场外交易(OTC)市场统计。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相关数据整理发现,年上半年,仅仅只是OTC市场中的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数额就已突破万亿美元,相当于日交易数额约为1亿美元。
相比较而言,世贸组织相关数据表明,同年全球商品货物类贸易总额仅为亿美元,全球服务类贸易总额是亿美元,粗略计算可知,每日商品和服务交易量约为33和9亿美元,与前面衍生品的日交易金额相比简直九牛一毛。
如果将汇率、股票类等其他衍生工具交易金额全部囊括进来,按日均数额计算的话,全球商品和服务的贸易总额占金融衍生产品的比例甚至还不及千分之五。
可见,从总量上看,实体贸易的数额相较于衍生品数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再从增速上考查,年至年,全球GDP年增长率仅在1%-4%之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率也仅为5.5%,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全球金融衍生品增长率突破惊人的41.5%,其增长速度是GDP增速的近8倍。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了虚拟资本远超现实资本的膨胀积累逻辑,使经济虚拟化程度大大增强。
可以看到,自20世纪末至次贷危机前期,全球衍生品交易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从年的87万亿美元,增长到年的万亿美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数据,至年6月末,未平仓金融衍生品合约的名义本金高达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十倍。
一方面,近年来,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以近乎天文数字的倍数增长。
年到年间,场外市场名义未结清衍生品合约总额从72万亿美元上涨到.5万亿美元,历史最高值达到亿美元,涨幅近10倍。
结构化产品的过度创新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使证券化的链条长而复杂,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脱离的,与实体经济更是过度脱节。
另一方面,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也呈不断增长态势,年全年交易量达到.74亿张。
分类别看,期货、期权成交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年,按合约数目计算,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量占比分别为58%和42%。
不难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的经济结构逐渐改变,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扩张,致使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渐下降,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占比逐渐超过实体产业,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虚拟化现象。
可见,以各种有价证券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品规模的不断膨胀,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趋势的高歌猛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逐渐萎靡。
美国自80年代以来,工业产值不断下滑,制造业一直萎靡不振,特别是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工业总产值即最终产品和非工业用品同比下降4.44%,年更是跌落到年以来的最低点-10.13%;
工业提供的就业量占总就业量的比重,50年代为50%,年下降为15%,年金融危机后更是下降到了10%以下,失业率连续几年居高不下,持续维持在9%左右。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大量向国外转移,而国内的就业不断转移到金融领域,“去工业化”态势日益加剧。
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虚拟金融资本不断膨胀远超现实资本,二者的背离趋势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倾向已然形成。
生息资本和信用为虚拟资本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
最初,虚拟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附属品,是为资本积累提供资金和和信用支持的手段;但是,由于虚拟资本的独特性质,自我独立膨胀逻辑,最终现实资本的积累反而变成了虚拟资本积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资本形态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资本并不是不在乎实体,而是不在乎一定的形式。”
在资本形态从初级到成熟的不断变迁中,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逐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虚拟资本的积累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所有权纸质复本的积累,是对未来价值增殖的求偿权的积累,但由于虚拟资本的定价机制和积累逻辑与实际生产过程毫无关系,本质上只是索取幻想的、并不存在的资本价值的积累。
虚拟资本越是发展,资本就越是以脱离实际生产过程的纯粹虚拟资本形态不断表现自身,虚拟资本的自循环膨胀机理与资本最大限度地追逐自我增殖的本性就越是统一。
因此,这种人们日益以虚拟资本形式进行财富和收入积累的资本虚拟化现象,即虚拟资本从现实生产环节的附属品演变成社会总资本相对独立的代表,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