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的翠微小学课程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以下称翠微小学)的课程改革在“明德至翠,笃行于微”文化核心理念引领下,基于深层次减负,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使学生快乐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思路,以基础性、多样性、开放性为原则,着力研究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形成极具特色的“翠微课程”体系。
中国论文
一、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翠微课程”体系
翠微小学建立了“基础―拓展―综合”三个层级课程,层级之间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
基础类课程为国家必修课程,拓展类课程分为校本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实践类综合课程打破学科边界,为校本必修课程。根据学科及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划归到四大内容领域: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身心健康、艺术审美。每一层级课程都包含四大领域的课程。每一领域的课程,又包含三个层级层层递进的课程。
二、基于“翠微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实施
1. 基础类课程―重体系,重实效
(1)建立各学科能力培养指标体系和资源库
学校研究分解各学科各学段教材课程目标,从横向、纵向了解学科整体框架,把握学科逻辑体系,了解跨学科之间的重叠之处,补充课程资源,建立科学成体系的资源库,形成以年级为单位,按学科,序列完整、准确具体的习惯、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力求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纵向连贯和富有梯度的学习习惯、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
(2)加强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
学校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研究主题,开展研究。主要分为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跨学科整合与主题教学研究等内容。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是:提出探究问题―做出预测―搜集证据、进行探究―表达交流―形成解释。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分析和教学内容对基本流程进行调整。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从建立学习小组、提出合作任务、小组分工完成和积累活动经验等步骤,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增强集体意识。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是指学生使用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及超学科技能分别对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任务或主题,学习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及理解主题。主题教学研究则是学生基于真问题展开学习,在认知冲突、自主与期待、向往与专注及投入、倾听、回应中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2. 拓展类课程―重开发、重管理、重精品
学校结合实际和学生学习兴趣点设计并研发拓展类课程,包括拓展类必修课程和拓展类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21门,出版校本教材8本,校本选修54门(包括普及的选修课程39门,社团选修课程
15门)。
(1)精品必修课程
这一课程包括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其中德育课程包括文明礼仪、国防教育、心理健康、传统节日、德育活动等内容。传统文化课程包括经典诵读课程、传统艺术课程和传统体育游戏课程,通过全方位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各年级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和生长规律。如语文扩展课程分为三级四体系(见表1),通过知识积累、专题实践、口头表达和书籍阅读等形式, 为各年级提出不同的任务,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2)特色选修课程
学校基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审美、身心健康四大领域课程设置39门拓展类选修课程。授课内容由学校自主开发、家长自愿和社会资源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类主要包括小小历史通、诵读与演讲、阅读、歌词创编、英语阅读、绢花与十字绣、英语自然拼读、国防兵器等内容。自然科学类包括快乐创意、科学实验、单片机等。艺术审美类包括儿童画、纸艺制作、小小国画家、软雕(2个班)、小小摄影师、硬笔书法、软笔书法(2个班)、童声合唱等。身心健康类有田径、围棋(2个班)、象棋(2个班)、篮球等课程。
此外,学校还研发“翠微小学选修课程上管理系统”和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护照)用以解决报名、日常管理、学生评价、资源再开发再利用等问题,优化兴趣课程管理流程,在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实现资源的公开和分享。
3. 实践类综合课程―重实践,长才干,促创新
学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学习的实践活动,达成综合学习能力。
(1)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把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中,从现实社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借助多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
以“桥”项目学习为例。2014年1月翠微小学发起并承办了第二届小学课改联盟国际会议,开展以“桥”为载体的“全球教育共同体”的项目学习,即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探索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模式。
项目分为发现桥、拥有桥、完善桥、创建桥等层级,每级的任务、任务分解与任务呈现方式各不相同。如发现桥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每人都要走近一座桥,用自己的方式定位这座桥并且上传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至交流平台。任务分解是: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这座桥;说出、写出桥的名字;描述这座桥的造型、桥的作用;对桥进行简单的测量;能建立一种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之桥(可以融合学生的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呈现方式为:用文字、截图、坐标等方式呈现桥的地理位置;书写桥名(中英文);拍摄桥;表现桥的图画;记录活动过程的照片、录音、视频等;完成收获文章(配图)。
“桥”项目中各个层级难度不断加深,通过这一项目后,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并且逐渐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其他的实践中,陆续开展了不同类型的主题研究,成效显著。
(2)社会大课堂课程
翠微小学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皇城文化之旅、自然科普之旅、体验实践之旅、艺术博物之旅”四位一体的社会大课堂小游学课程,并在各个年级实施。三年来,学校根据实践主题利用各类主题公园、学生活动基地和博物馆作为实践活动基地达16处之多,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4.“花开在我心”种植课程―将品行教育融入其中
学校开发并实施“花开在我心”种植课程,旨在让学生接近自然,探寻一条“学生健康自我”视角下“翠?微”教育系列德育特色活动课程实践模式,尝试建立以“花开在我心”为纽带的成长绿园主题活动模式。同时设立记录事迹行为的笃行卡和记录成绩的美德卡,以行为“小事”(笃行卡)来购买花的种植养护权,“教室种花”和“校园里的田园”设计,量身设计符合班风建设要求的花语班花,进行活动主题歌的征选活动和主题征文活动,开展“心花杯”选美大赛和“因为爱”义卖竞拍活动。一系列主题活动因为具有浓郁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们的热情参与,使学生在欣赏美丽、感受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地“心花开放”。
三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三层四类的课程体系,创建有效实施的课程资源和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式,取得明显的成效。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探索,构建出更加适合学校发展、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