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方低端信仰类电影之考察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低端信仰类电影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启示》《万能钥匙》等电影是此一现象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对上述电影所表现的低端信仰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其特点,然后再由近及远地考察其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其中运用了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并揭示出这类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一个较为独特的电影现象的解释分析。
中国论文
[关键词]低端信仰;西方电影;巫术
自电影艺术产生以来,宗教或信仰一直是西方电影作品所关注与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长期以来宗教性的西方电影作品主要涉及高端信仰问题,尤对基督教内容最为关切。涉及如巫术或法术等内容的低端信仰且有表现力和影响力的电影在西方并不太多,最早的表现巫术的电影是《白色巫师》(1932年),而1973年的《驱魔人》可以说是20世纪此类电影的典范之作。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越来越多的电影以及电视剧开始着重表现低端信仰,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当我们观察到此种现象时,我们就要问以下几个问题:此类电影作品都表现了哪些低端信仰,又是如何表现的?此种现象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又有何种意义与价值?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回答,并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关注。
一、新时期西方电影作品中的低端信仰之表现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21世纪这一新时期下西方电影作品中的低端信仰,我们可以称之为西方低端信仰类电影。①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有《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启示》《万能钥匙》,它们分属不同的电影类型。不过在进入到对具体的电影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对低端信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主要包括低端信仰与高端信仰的含义,低端信仰所涵盖的内容。
(一)何为低端信仰?
1.低端信仰与高端信仰的含义
信仰与宗教密切相关,一定意义上讲信仰即是宗教,或者说信仰主要是用来表达宗教现象和内容的。要将信仰分层是极为困难的,吾淳先生指出:“要断定信仰的性质并对其分层是一件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事情,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对现存的诸多世界范围的信仰系统进行绝对意义的分层,那是根本不可能的”②。因此,他依据最粗的线条将信仰分为低端信仰和高端信仰这两个方面,且从形式而非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他指出:“广泛散布于民间的并保留有明显原始印记的信仰可称之为低端信仰,这样一种信仰在形式上往往有着明显的崇拜特性和神秘特征,并且与巫术、占卜一类活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高端信仰则主要在于一些高级的宗教形态里,相比较而言,在高端信仰中,崇拜、神秘、巫术、占卜等因素都受到相应的限制,同时,教义、经典、集体生活与伦理因素都被更加重视和强调。”③ 此即是低端信仰与高端信仰的一个基本含义。
2.低端信仰所涵盖的内容
从基本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低端信仰更为原始而且更具有民间色彩。如果从涂尔干的立场上看,这里所谓的低端信仰其实就是宗教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涂尔干那里,低端信仰很难纳入到他所给出的关于宗教的定义。由于具有更为原始的性质,就历史进程而言它所经历的时间自然要比高端信仰要长。而社会学家对低端信仰或原始宗教的考察在上个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其成果已经蔚为可观,弗雷泽的《金枝》主要涉及对巫术与禁忌的考察,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侧重对图腾崇拜、灵*观念、膜拜等内容的分析,还有麦克斯?缪勒的《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对原始观念、拜物教等内容的研究以及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的系列研究,等等。他们的成果为我们了解低端信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来看,低端信仰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巫术、占卜、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或神灵崇拜)、魔法,与以上内容相关的祭祀活动、迷狂状态、神秘气质等。这些内容虽都属于低端信仰的范畴,但它们在高端信仰出现之后并没有消失掉,一些融入了高端信仰中,一些被高端信仰所排斥却仍潜伏在民间,伺机而动。
(二)《指环王》与《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低端信仰之表现
以往我们把低端信仰类的电影归到恐怖片或惊悚片类型中,现在我们在魔幻中也可以看到对低端信仰的表现。《指环王》(第一部2001年上映)与《哈利?波特》(第一部2001年上映)系列以及众多它们的复制者,属于魔幻类电影。
不可否认,电影《指环王》与《哈利?波特》系列中对巫术或魔法、禁忌等内容的表现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指环王》中的核心人物甘道夫是一位巫师,有强大的法力。不过,影片并没有刻意去表现甘道夫的巫术或魔法,只是极其简单地让他偶尔显一显身手,倒是白袍巫师萨鲁曼时时体现出自己的无边法力。这样的对比极为有趣,它显示了原著小说作者托尔金和导演彼得?杰克逊对故事中的巫术运用的一个基本看法,即巫术往往是恶的,其力量是具有破坏性质的,越是喜欢使用巫术的人越接近恶。在角色设定中,萨鲁曼是恶的代表,甘道夫是善的代表。因此,萨鲁曼对巫术的使用就要远远多于甘道夫。此外,《指环王》最主要的主角是平凡的霍比特人。如果甘道夫过多地使用巫术以帮助霍比特人,就无法更好地体现霍比特人的奋斗之路。对巫术的这样一种看法自有其渊源。弗雷泽在《金枝》中就曾归纳出巫术有两种基本目的,“‘顺势’或‘模拟’巫术通常是利用偶像为达到将可憎的人赶出世界这一充满仇恨的目的而实施行的,但是,它也曾被用于善良的愿望,帮助另外一些人来到这个世界,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④。换言之,巫术的基本目的是致善与致恶,而且致恶是最主要的。由于有着这两种目的,加之人类的理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越来越文明,人们对从原始社会时期流传下来的种种巫术以及有关巫术的传说和巫术的逸闻就会抱有一种看法,即巫术主要是粗鄙的、愚昧的、神秘的乃至邪恶的。这种看法自然会影响到《指环王》的作者。于是,渲染巫师、巫术之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指环王》是魔幻题材的电影,对巫术的表达既不详尽又进行了种种变化,虽然其对巫术的目的有着一种理论上的延续,但其中的巫术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巫术大相径庭,毋宁说是魔法。 说到魔法或巫术,《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本身就是基于魔法、巫术的,于是无论是主人公哈利?波特以及他的师友们,还是伏地魔以及他的手下们,都将魔法、巫术、咒语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要施展魔法或巫术,魔法师们首先需要有一种工具,即魔法棒,然后配合一定的咒语才能对某一事物施以魔法。究其根源,其实也源自原始巫术。《金枝》中提到:“当一位雅库特人在暑天进行长时间旅途时,他取一块他偶然从野兽或鱼的内脏里发现的石子,用一根马尾将其缠绕几圈,并将它拴在一根手杖上。然后口念咒语,摇晃魔杖,一阵凉风很快就会刮起来。”⑤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实质上讲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何其相似。《哈利?波特》中也有关于禁忌的内容,比如影片中的黑森林被认为充满着危险与神秘,魔法师一般都被禁止进入黑森林。而禁忌实际上也源于原始巫术。弗雷泽在对巫术进行分类时,把应用巫术分为:积极巫术或法术,消极巫术或禁忌。消极巫术或禁忌就是“别这样做,以免发生什么什么事”,其目的“在于要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⑥。
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指环王》与《哈利?波特》系列表现了一些低端信仰的内容,尽管属于魔幻题材,但我们仍能从其中找出一定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渊源。⑦ 然而,由它们所开启的全新的世界由于其史诗般或童话般的气质将低端信仰高度魔幻化了,或者说太过超现实了,于是,人们在毫不费力且无比乐意地接受它们的同时,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奇观来看待,这就无形当中削弱了对低端信仰的再现。巫术、魔法、禁忌等在这两个系列中是叙事的工具而非内容。
(三)《阿凡达》中的低端信仰之表现
电影《阿凡达》虽然将故事设立在潘多拉星球上,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关系与斗争。但如果从信仰的角度看,它也表现了这样一种内容: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如何看待原始居民的生活与信仰。阿凡达星球上的Na’vi族(纳美族)的Omaticaya(奥马地卡雅)部落实际就是原始先民的翻版,或者也可以说是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原始部落族人的翻版,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当于人类的新石器时代。纳美族人有着自己的信仰,而这信仰无疑是属于低端信仰的。纳美族人的信仰属于神灵崇拜,这个神灵就是伊娃(Eywa),她并没有在电影中露面。那么,伊娃的原型是什么呢?王婧指出伊娃是“纳威人的‘上帝’,集中了所有的生命和智慧于一身。伊娃,这一与夏娃似曾相识的女神形象的重新出现依旧赋予了同样的精神内涵。她正是‘大母神’观的体现”⑧ 。将伊娃与夏娃、大母神联系起来有其道理,影片中也将伊娃称作The Great Mother,“大母神”这个语词确也体现出伊娃伟大且万能的女神形象。
不过,我们不能拘束于“大母神”这一原型,如果从纳美族人的生活环境来看,伊娃的原型应当是大母神与森林女神的合体。这里的森林女神就是狄安娜,她是罗马神话中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则是阿尔忒弥斯。狄安娜或阿尔忒弥斯是月亮女神、狩猎女神、繁殖女神、森林与自然之神,以“林中的狄安娜”著称。⑨ 从纳美族人生活居住在一片原始森林,并将灵*树(家园树)当作中心来看,这就与位于罗马东南16英里的阿里奇亚森林有了某种联系。在阿里奇亚森林中,作为森林女神的狄安娜就在那里被崇拜。换言之,我们可以将伊娃理解为同狄安娜一样的树神。树神崇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金枝》中用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比如“在欧洲雅利安人的宗教史上,对树神的崇拜占有重要位置”,“瑞典古老的宗教首府鸟普萨拉有一座神圣树林,那里的每一株树都被看作是神灵……立陶宛人直到14世纪末才皈依基督教,在那以前崇奉树神是很突出的。……欧洲芬兰―乌戈族人的部落中异教的礼拜绝大部分是在神圣的树丛中进行的。……(芬兰―乌戈族人的礼拜)都在神树前聚集,由祭司、祝祠祭司献祭的牺牲就放在树根旁边,神树的粗大树枝有时就当作布道的神坛”等等。⑩ 可见,伊娃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其神话学、原始宗教的渊源。
毫无疑问,伊娃是灵*树的真正神灵,除此之外伊娃还有两个代言人,一个是被称为“奥特拉亚莫克力(Ytraya Mokri)”的树,这种树是族人的祈祷之树,它可与伊娃相通;另一个是姆亚(Moat),她能够领悟伊娃的神谕,是纳美族的祭司,实际就是萨满类的巫师。影片中有一幕是科学家格蕾 丝?奥古斯汀博士身受重伤,男主角杰克?萨利将她带到“奥特拉亚莫克力”树下,并将格蕾丝的阿凡达身体与她并排放置且姿势相同,姆亚口念祈祷之词并引领族人对“奥特拉亚莫克力”进行膜拜,以期望将格蕾丝的灵*移入阿凡达身体之中。如果从原始巫术的角度看,这实际上是一种交感巫术中的顺势或模拟巫术。弗雷泽将交感巫术分为顺势或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这两大类,顺势或模拟巫术是基于“‘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根据对‘相似’的联系而建立的”,而接触巫术是“‘物体一经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相互作用”11。在原始巫术中,巫师通过制作一个与目标人物相似的人偶并对人偶施加巫术以达到对目标人物的控制或解救。按照这一原则来解读,那么格蕾丝的阿凡达身体就是一个人偶,姆亚通过巫术或祈祷对“奥特拉亚莫克力”施加影响(实际上是对伊娃施以影响或恳求),意图将格蕾丝的灵*转入人偶之中。这一场面极具震撼力,那种未知的神秘的色彩洋溢在电影中,它在向观众展示膜拜与巫术的魅力,而族人在姆亚的带领下所做出的类似舞蹈的姿势,恰恰也是巫术活动中的媚神之舞。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顺势或模拟巫术等同,毕竟科幻电影已将这种巫术原则做了极大的处理与变化。我们还可以说,电影中灵*树以及“奥特拉亚莫克力”树的崇拜或膜拜,是一种自然崇拜,更原始点讲就是一种图腾崇拜。涂尔干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图腾的对象要么属于动物界,要么属于植物界。”12 因此,从植物的角度看,灵*树以及“奥特拉亚莫克力”树属于奥马地卡雅部落的图腾,它们与女神伊娃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列维-斯特劳斯在对印第安人的图腾制度研究时指出:“图腾关系隐隐约约与守护神产生了区别。”13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电影之中。 《阿凡达》中还可以看到接触巫术的影子,例如纳美族人是狩猎部落,要有自己的坐骑,他们与坐骑之间要建立一种联系,即将辫子与坐骑相接触,形成一种契约,坐骑就终生为主人所驱使。这其实也是接触巫术的变种。此外,泛灵论即万物有灵论也在电影中有生动的体现,还有纳美人的成人仪式等,我们就不再多做介绍了。以上内容都体现出《阿凡达》对低端信仰的表现,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这种表现已经做了极大的处理,毕竟它还是一部科幻电影,然而我们仍能从中找出电影中的低端信仰与人类历史中的低端信仰的某些关联。
(四)《启示》中的低端信仰之表现
2006年上映的由梅尔?吉普森执导的《启示》是一部具有奇幻性质的历史题材电影。它试图从人类历史的宏观叙事中展示出早期人类生活的一面,信仰、爱、对人类历史命运的思考等都被纳入其中。电影中的信仰无疑是低端信仰,我们这里只考察其中的有关祭祀与巫术的一场戏。影片开头引用了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的一句话:“一个伟大文明的衰亡只能始于自身内部。”这句话揭示出影片对玛雅文明中的那些低端信仰之表现的一个基本看法,即祭祀与巫术并不能让玛雅文明真正复兴,自身内部的腐败、堕落才是走向毁灭的真正原因。于是,我们再来看电影中对祭祀与巫术的表现其实是带有批判性质的。
影片中的玛雅王国正经历着一场瘟疫,瘟疫肆虐了庄稼,侵害了玛雅人的生命,同时也发生了内战,而贵族此时却依然奢华,还在建金字塔。玛雅王国的掌权者采取的措施不是施加合理的医疗手段,而是派出丛林战士去抓捕外族小部落的民众,将他们带回来作为向玛雅人的主神库库尔坎献祭的祭品,以求库库尔坎息怒,让他们躲过灾难,恢复国力。那些人牲被带到金字塔前,国王坐在金字塔顶端的中央位置,大祭司(巫师)在国王面前用着动人的言辞讲述着玛雅人所经历的灾难,指出只要向库库尔坎献祭,即可获救。当一个人牲被带到献祭台上时,大祭司口念祷词(咒语),用尖刀猛力插向人牲,取出心脏向众人展示,并说这是“神的心脏”,然后放入祭器中,再倒入炭火中烧烤。另一位祭司则口念咒语,将那人牲斩首,头颅扔下祭台从金字塔的阶梯下滚落,整个过程中人群欢呼、涌动。如此依法炮制,到第三个人牲时,日食出现了,众人开始恐慌,不知所措。民众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产生了异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玛雅人信奉太阳神,是太阳神之子民的缘故。此时,大祭司与国王用眼神交流,似是在沟通如何向民众解释的说辞。于是,大祭司说库库尔坎已经喝够了血,宽恕了他们,不需要再献祭了。玛雅王国就这样在一场愚昧的祭祀活动中得救了。
对这场祭祀的再现是影片中的重头戏。它不仅展示了玛雅人的迷狂行为,也展示了低端信仰中的那种愚昧、神秘,甚至可笑的一面。现实的历史证明祭祀活动没有拯救玛雅文明。不过,另一方面,低端信仰并未随着玛雅文明的消失而灭绝,至今我们仍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现它们的踪迹,梅尔?吉普森能够将这一场面再现也得益于低端信仰的未曾 消失。
(五)《万能钥匙》中的低端信仰之表现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低端信仰类电影的滥觞之中,即恐怖、惊悚类型的电影。低端信仰由于其注重巫术、神秘的一面,自然和恐怖、惊悚类电影关系最为密切。我们这里以《万能钥匙》作为典型来分析。
2005年上映的由伊恩?索夫特雷执导的《万能钥匙》可以说是一部以巫术、仪式为主的电影,具有神秘、恐怖、阴森的气质。作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对巫术、灵*转世诸类说法本应是排斥的。影片的女主角卡罗琳?埃利斯即是如此,但是当她找到一份私人护士的工作,来到了路易斯安纳三角地带的一座古老的房子之后,情况就开始发生改变了。她发现这座房子到处充满了神秘感,而女主人维奥莱特的那种神出*没的状态更是让她感到恐怖。维奥莱特给她一把可以打开所有房间的万能钥匙,但警告她楼顶那间充满诡异的房间切不可打开。维奥莱特最终还是打开了那个房间的大门,进入后她发现了各种盛着东西的玻璃容器,各种人偶,一本相册上还写着护身符,一枚古怪的戒指,还有一张录着咒语的唱片。她的好友告诉她,这是一个“巫*房间”,“巫*是一种宗教。来自非洲的奴隶把巫*带到海地,崇拜上帝,也有天堂与地狱,是一种魔法”,是非洲、欧洲、美洲传统的结合。现实当中确有巫*教存在,不过电影中对巫*教的表现并不全面而且十分夸张。在种种神秘事件的促使下,更主要的是在维奥莱特一点点的暗示与安排下,卡罗琳?埃利斯的内心深处开始相信了巫术是真实存在的。影片的最后,卡洛琳发现了维奥莱特的目的是要将她和房屋男主人一起献祭,维奥莱特就是巫师。在逃脱的过程中,她依照护身符上的种种说明,在地板上画下了一个保护圈,以为这样可以平安无事。而这实际上恰恰是维奥莱特的有意安排,所谓的护身符其实是防止卡洛琳逃出圈外的巫术仪式。最后,维奥莱特将具有巫术工具性质的镜子推向了卡洛琳。两人最终实现了灵*的转换,巫师维奥莱特获得了卡洛琳的年轻生命,而卡洛琳的生命移入到年老的维奥莱特的身体里。
毋庸置疑,影片表现了巫术的致恶目的,而其中关于巫*教的巫术运用也体现出交感巫术的特点。维奥莱特将镜子推向卡洛琳,就是一种交感巫师,交感一旦建立,巫师控制的目的就实现了。当然,这里面加入了灵*转换的内容。影片还有一些关于巫术禁忌、仪式的内容,如维奥莱特警告卡洛琳不要将镜子放在男主人的卧室,门口外的成一道直线的红色砖线,还有维奥莱特向卡洛琳讲述这间房子曾经发生过的一场巫术仪式。需要指出的是,影片还在向观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巫术、灵*转换,你究竟信不信?影片最后,卡洛琳(即维奥莱特)说的那句话:“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容易相信巫术了,一定要愤怒了才能相信。”这里面蕴涵的意味值得我们反思。
(六)余绪
在本部分结束之际,我们还要指出仅仅通过这几部电影来对低端信仰进行考察,终归有限。还有些电影如《大师》(2012年)、《林中小屋》(2012年),电视剧如《格林》(2011年)、《童话镇》(2011年)中都涉及低端信仰问题。特别是《大师》,其中涵纳着介于低端信仰与高端信仰之间的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思考。不过,对这五部电影的分析,我们也能大致概括出21世纪低端信仰类电影的一些特点:首先,含有低端信仰和表现低端信仰类的电影开始跨越不同的类型片;其次,对低端信仰的表现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娱乐目的,此类电影越来越深刻地开始表现和反思低端信仰;再次,侧重表现巫术和善与恶的伦理价值对立;最后,注重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低端信仰和有关的理论,并非完全凭空捏造。 二、21世纪的西方电影作品中的
低端信仰之表现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后,低端信仰在电影艺术中有着增多的趋势。本部分即是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将按照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的方式来进行。14
首先,科技的进步促使了这一现场的产生,低端信仰中的基本因素与电影特技有着天然的联系。进入新世纪后,科技的发展更加迅捷,特别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都得益于电脑特技,而巫术、魔法等内容本身就具有奇幻玄妙的色彩,譬如呼风唤雨,只有通过电脑特技才能最完美地将这种色彩的表现力放到最大。因此,魔幻电影、科幻电影才会将巫术等内容吸纳进来。
其次,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着低端信仰回归的现象,西方人的精神家园的失落促使他们对低端信仰产生兴趣。吾淳在考察低端信仰与高端信仰时,认为现当代社会有着高端信仰衰落,信仰有着从高端向“低端层面回归的倾向”15。斯宾格勒认为,理性主义消逝之后,“在早期信仰的庄严形式面前业已退缩的整个原始宗教世界,凭借着在这种形式下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的混溶教派的名义,重新回到充满力量的现住地位”16。而这种原始的信仰力量的回归,其实恰恰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吻合。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之后,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灾难之后,在物质资本过多地腐蚀人的精神之后,在科技昌盛的同时人的异化日趋严重之后,在现代文明制造出各种光怪陆离的事物之后。总之,在人类丧失了精神家园之后,低端信仰必然会得到回归,从而填补那一片空白。当然,低端信仰的回归还有自身的原因,这就是“信仰最深厚的土壤看来就在最粗鄙或最基本的现实生活中。”17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任何欧美的都市中,若是你肯出一些钱,准可以从相手的、算命的、千里眼手上买到一些巫术。他们能告诉你未来的命运,他们能给你指导,如何避凶就吉。他们有种种仪式的用具,好像水晶球、压邪品以及各种符咒。”18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理性精神的衰落让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低端信仰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最基本的需要,巫术、占卜、神秘主义能够满足(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换言之,低端信仰的回归具有现实必然性。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低端信仰正在不断回归,这种回归是由暗到明、由混沌到清晰的,而且这种回归的过程较为缓慢和隐蔽。因此,电影艺术起初很难把握住这一现象。电影本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娱乐与表现人类生活。以往的低端信仰类电影主要是娱乐,而当进入新世纪后,社会已经过度娱乐化了,低端信仰的回归逐渐清晰起来,人们的内心在诉诸高端信仰而未有所获的情况下,低端信仰可以为他们带来些许心灵上的慰藉。电影工作者此时才会更加关注低端信仰,并通过电影表现出来。
最后,西方社会正在经历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事件,这造成了西方人对信仰问题的关注与反思,虽然恐怖主义事件的深层原因主要是高端信仰之争,但当高端信仰未能解答人们的困惑时,当上帝不能拯救“9?11”事件的无辜受难者,同样也不能拯救阿富汗、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无辜受难者时,低端信仰或许就能为那些不幸的人们(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找到出口。尽管,这个出口是狭小和多少有些虚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现低端信仰的电影,或许也是为西方人逃出恐惧而提供的避难所。
三、结语:意义与价值
最后,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低端信仰在电影中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低端信仰可以丰富电影艺术的内容,可以为更多的电影类型提供塑造更多可能性和突破自己的机会。《指环王》《哈利?波特》《阿凡达》无疑是这样的典范。在《阿凡达》未上映之前,谁能想到科幻电影可以以如此绚烂、奇妙的场面来表现巫术、膜拜呢?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在表现低端信仰上也会更加进步。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电影借由低端信仰来进行创作上的突破,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致命魔术》(2006年),盖?里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诡影游戏》(2011年),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2012年),等等。
第二,低端信仰类的电影为人们认识和反思低端信仰、高端信仰、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常常将低端信仰视为迷狂、愚昧,低端信仰与整个现代人类文明是不适应的。然而,就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低端信仰本身就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一个母体,现代人类文明正是从低端信仰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密不可分的深刻的连续性。如果我们一定要将其视为敌对之物,就会产生现代与古代的割裂,从而造成人类自我认知的割裂。低端信仰类的电影在提示我们,且不可形成这种割裂。在《阿凡达》中,低端信仰是正面的、积极的,人类的现代文明是负面的、消极的,其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要对信仰保持一颗尊重之心,尊重信仰即是尊重人类自身。当然,《阿凡达》中的低端信仰无疑有过于美化的一面,《启示》中对低端信仰的批判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异化、心灵的空虚、自我的迷失,就盲目走向低端信仰。低端信仰类的电影也应该注意创造上的把握,毕竟电影艺术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如果过于渲染低端信仰,或许会造成我们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于高端信仰来说,对低端信仰的乘虚而入应该促使其反思自身何以在现代社会中走向衰落。高端信仰的信徒们应当能从低端信仰类电影中获取一些启发。
第三,由第二点我们可以引申出第三点,即低端信仰类电影对善与恶这一伦理价值的观照。在西方,善与恶的伦理价值本由高端信仰与理性精神所约束,但当它们都开始走向衰落时,对恶的束缚便逐渐松脱。尽管善依然是主流价值观,但恶却像一个野兽越来越多地对善进行反扑,发生在西方社会中的恶现象又再逐渐增多。就低端信仰类电影而言,大多数低端信仰类电影还是有一种告诫意味的,《万能钥匙》所表现的巫术的恶应该引起我们警示。巫术本就有致善与致恶的目的,但我们绝不能忘记致恶才是巫术的主要内容。《阿凡达》是一个特例,我们不能因其表现了低端信仰善的一面就将巫术、占卜、膜拜等纳入精神世界的核心位置中,更不用说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我们应当保持理性精神,既要重视低端信仰对人类精神、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历史影响,又要与低端信仰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低端信仰中恶的一面保持高度警惕。这就要求我们电影工作者要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谨慎地面对低端信仰类电影,不要过度将其美化,也不要随意将其丢弃。
注释:
① 文中的“低端信仰类电影”这一语词并非是指一种具体的电影类型,而是对不同的电影类型中的低端信仰要素、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的,是一种更为宽泛的“类”。
②1517 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7页,第14页,第15页。
③ 同上。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应尽量避免把高端信仰与低端信仰作一种价值对立来理解。高端与低端这类语词用在本文里是谨慎的且是粗线条的。
④⑤⑥⑩11 J?G?弗雷泽:《金枝》,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9页,第137页,第38页,第页,第页。关于“顺势”与“模拟”巫术,我们后文再做介绍。
⑦ 限于篇幅,电影中还有许多相关内容我们并没有提及。
⑧ 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载于《百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2010年4月,第10页。
⑨ 详见《金枝》前言第1页译注部分。
12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页。
13 [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5页。
14 当然这并非说这一现象只在本世纪体现,而是说它较多地集中体现在本世纪。
16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下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08页。
18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参考文献:
[1] 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J?G?弗雷泽.金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J].百色学院学报,2010(02).
[4]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 [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王丽苑(1987― ),女,山东青岛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文学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