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兴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这为新时代推动实业兴国,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70多年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工业企业,如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厂、全球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企业——杭州制氧机厂、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生产企业——杭州汽轮厂、国内最大的丝绸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也涌现了一大批名优产品,如:都锦生织锦、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牌电视机、金鱼牌洗衣机、空气分离设备、工业汽轮机等等,这些都是杭州工业化进程中的知名品牌,也是杭州工业化进程中的灿烂瑰宝。
这些知名品牌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杭州工业艰苦的创业史和成长史。虽然它们的生长基因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是企业职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
这样一些企业和品牌,这样一群人物,他们也许是归国精英、也许出身草莽,但他们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也许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历史上扮演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但他们凝结成一个影子,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工人的力量。
我们要记住杭州工业发展历程中不能遗忘的人和事,传承工业先驱辛勤奋斗凝结的“工业之*”。
红色档案:“一五”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杭州从年起实施杭州市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一五”期间(—),杭州市委、市*府通过加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推动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在工厂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开展扫盲运动和推广农业技术等等措施,推动杭州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杭州新建、续建、改建了一批骨干工业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通用机器厂(即制氧机厂前身)、都锦生丝织厂、浙江麻纺厂、杭州棉纺织厂、杭州纺织机械厂等等;成功试制和生产了我国第一张特种工业用纸云母带原纸、第一张机制打字蜡纸原纸(填补了我国的空白)、第一台制氧机、高压空气压缩机、12匹马力的煤气引擎等一些重要新产品。
至年,圆满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任务和指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元,年均增长9.7%。其中,全市工业总产值达万元,年均增长17.4%。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杭州对工业区的初步规划是:在半山地区,建立冶金和建筑材料工业区,以钢铁、冶金为核心,建设浙江钢铁厂、杭州玻璃厂等,扩建、新建耐火材料厂、水泥厂、合成氨厂、电厂、炼油厂等。在艮山门地区,建立机械工业区,以重型机械制造为核心,建设杭州通用机器厂(即制氧机厂前身)、半山重型机械厂、水轮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纺织机械制造厂等。与此配套的市*设施也同时规划:将京杭大运河自拱宸桥向南向东拓展,由艮山门出钱塘江,使两大工业区全部安排在运河以北;在半山和艮山两大区周边设立若干个可容纳10万居民的工人居住区;在半山兴建一座10万千瓦电站,并与新安江水电站、杭州变电所相连接,组成完整的电力网。除此之外,工业区规划还包括:在江干望江门外的食品工业区、萧山龙山地区的化学工业区、古荡留下地区的电子仪表工业区,扩大拱宸桥地区的轻纺工业区。
经过“二五”计划(—)及经济调整期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从艮山门到半山的重工业区,以及望江门外的食品工业区、萧山龙山化学工业区、拱宸桥轻纺工业区,新建、扩建和续建了半山钢铁厂(后改名为杭州钢铁厂)、杭州锅炉厂、杭州制氧机厂、杭州汽轮机厂等40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杭州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年,我国第一台制氧机在杭州通用机器厂(杭州制氧厂前身)建成。
红色寻访:大气行天下
走过百年沧桑的杭氧,正是一部见证“中国制造”筚路蓝缕、做大做强的创业史。杭氧的发展,是杭州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成立于年的浙江陆*一师的*械修理工厂,是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氧)最早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也赋予了杭氧新的生命。
年8月1日,浙江铁工厂成立,任命钱祖恩为厂长。这一天被认定为杭氧的建厂纪念日。当时,厂房分布在劳动路和中山南路,厂部办公室设在劳动路99号,有职工人。
刚开始,厂里只能制造出简单的铁木结构的茶叶机、中耕机,就连这些简单机器的制造,工人们也得花上九牛二虎之力。原料匮乏、局部破坏活动时有发生、投机商兴风作浪……自己制造机器,遇到的困难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没有设备,就用土办法来替代;没有经验,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就这样,浙江铁工厂在修修补补中开始正式生产机器。年4月,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麻纺机诞生在这里。
年的一次会议,成了杭氧发展史上一个决定性转折点。
当年8月,国家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矿机械会议,来自全国各地80余家单位的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厂长钱祖恩和厂*委副书记张光代表浙江铁工厂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布置空*用移动式制氧机、充氧车和高压空气压缩机等产品的制造任务。国家重工业部根据机械、冶金、化肥等工业部门对制氧机的迫切需要,提出:中国要自己生产制氧机!考虑到华东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拟将制氧机安排在华东地区生产。
参加此次会议的华东各厂的主要负责人大多没接触过制氧机,谁也不敢在会上轻易请战,只有钱祖恩曾在上海参加过一套加拿大进口的92m3/h制氧机安装,对此类设备的原理和机组情况较为熟悉。
但是,仅仅凭着一次接触,就要接下生产制氧机的重任,风险确实很大。此时,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种振兴中国工业的愿望,在钱祖恩心头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机械专家,他前瞻性地看到了制氧机行业的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必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因此,和同行的张光商量后,钱祖恩大胆在会上表态:浙江铁工厂可以接受任务!
一语惊四座,所有的代表听到这句话,都把吃惊的目光投了过来,雄厚的大厂代表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上海都接不了的任务,杭州居然敢接?
敢接就敢做。年8月,浙江铁工厂更名为国营杭州通用机器厂,不久便开始了试制成套制氧机的准备。
当时的杭通人深知:成套制氧机的生产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要比以往的机器都要复杂地多,但决心已经下,经千般磨难、万般挫折,也要为中国“制氧机”闯出一条路来。
年12月,设备试制工作全部完成,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试车了。成功还是失败答案很快就要揭晓。此时,杭州通用机器厂每个职工的心都绷得紧紧的。
这是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年1月1日,试车正式开始。这天天气晴朗,虽是腊月寒冬,但大家的心都因为兴奋、紧张而变得热乎乎的。杭州通用机器厂的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工人早早来到了试车现场;医务救护和警卫人员也在现场待命,以随时应付突发情况……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令人激动的好消息,整个试车现场紧张而有序。
制氧机的各个部分组装完毕,手工操作的吊车用铁链将卧在地上的精馏塔慢慢竖起来。5度、10度、15度,随着精馏塔慢慢地直立起来,大家的目光也都跟着向上移。当精馏塔竖到30度时,忽然“砰”的一声倒了下来,不但外壳碰坏了,里面的机件也撞坏了。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咯噔”了一下,幸好制造时多做了一只备用的,工人们赶紧把备用的精馏塔拿来再次吊装,总算是有惊无险。
制氧机终于开动了。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液面指示器,如果水柱上升,就意味着出氧了。等呀等,液面指示器始终没有动静,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厂里赶紧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开“诸葛亮会”,对整套设备进行全面分析、检查,就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不放过。
问题终于找到了,再试车,这一次氧气终于出来了。就在大家准备庆祝的时候,坏消息传来了:氧气纯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99.2%,试车没成功不行,那就再试,制不出合格的氧气,誓不罢休!
为了尽快找到症结所在,主任设计师陈逸樵和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把铺盖搭在机器附近,顾不上吃、顾不上睡,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查找问题上。有一次,陈逸樵把橘子连皮一起吞了下去,也没觉出不对味。
年1月3日,经过调整和改进,试车再次进行。有了前面两次的失败,这一次大家的心揪得更紧了。当化验员报告“氧气纯度达到99.2%,产量也符合设计要求”时,全场沸腾了……“我们终于成功了!”杭通人如愿以偿,填补了我国制氧机生产的空白。此后,30m3/h制氧机开始在杭州通用机器厂投入批量生产。
从此,杭州通用机器厂踏上了专业化批量生产制氧机的征程,我国的制氧机工业也由此开始建立。
70多年来,杭氧从追赶者到成为超越者,一次次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之重器的制造者。时至今日,杭氧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能研制10万等级以上特大型空分设备的企业之一。不仅如此,杭氧的空分装备还从国内延伸到海外,产量和销量已居全球第一。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杭氧的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空分设备的技术进步史。
从模仿学习、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几代杭氧人深刻领悟到:要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把握主动权,必须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了创新能力,就有了市场话语权。从年到年,杭氧用15年的时间跨越了3万到12万等级空分设备的门槛,取得了中国空分设备技术创新史上几十年都无法想象的成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气行天下,杭氧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将企业投入改革的大潮流中,更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原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这位老工业人,对杭州工业的热爱和坚持:
在很多人印象中,杭州不过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旅游城市,或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往往忽略了其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而历史的进程和发展工业的业绩,无可置疑地证明,工业在杭州的巨大贡献,它是GDP的主要创造者;是财*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的杭州,可谓是百废待兴、满目疮痍,工业基础贫瘠。发展工业,成为首要任务。
那时一切都很难,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缺专家,可谓一穷二白。好在我们的人民,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用最朴素的方式、最坚韧的品质、用心血和汗水,为杭州搭建起了工业化的基石。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瓦解。改革开放萌生出了工业和经济领域中的种种新现象:从乡镇企业到跨国公司的西子联合的蝶变;上演“小鱼吃大鱼”的娃哈哈“百日并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杭汽轮走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前列;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民企经济不断崛起,充满活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探索,让新的生产力迅速释放。
在改革开放40余年里,杭州从缺矿产、缺港口的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强市,工业的作用功不可没。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主导着工业做大做强做实。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突出。实现多元投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工厂转变成公司。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
民营经济成为杭州的“金名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活力不断迸发,对杭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招商引资迈出坚实步伐。打开国门,引进了一批独资、合资项目。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大大加快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调整结构实现有进有退。果断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力,该破产的破产、该歇业的歇业、该兼并的兼并,“壮士断腕”“刮骨疗伤”,虽然疼痛,但提升了产业结构,减轻了发展“包袱”,打实了工业基础。
工业经济的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建立了一批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开拓发展空间。同时,一批老城区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进入新世纪,杭州工业仍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又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年,杭州市委、市*府提出了“工业兴市”战略。年7月18日,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工业兴市大会,集中出台了六个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策,拉开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帷幕。
新时代新阶段,杭州的工业化发展再出发:年9月20日,杭州推出了“新制造业计划”,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打响制造业“升级之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杭州思考”。这既是时代之新,也是企业之新,更是工业化之新、城市之新。
记者郑晖通讯员邵永标
漫画焦俊
史料提供:市委*史研究室(市志办)
审核:英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