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心血管外科在学科带头人、主任刘高利的带领下,成功为一名69岁高龄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实施了“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在威海地区率先独立开展该项技术,标志着医院心血管外科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患者情况
据了解,该患者69岁,男性,因为胸痛非常明显,到医院就诊。患者回忆道:“我胸痛已经3年多了,每次劳累后就会出现胸痛症状,每次发作时间最少得3-4分钟。”20多天前,医院治疗后无好转,到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术前准备
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该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堵塞非常严重,前降支和后降支血管几乎%堵塞,右冠状动脉狭窄达90%以上,随时有心跳骤停的可能。考虑到患者病情较重,术前,医院心外科医生团队、体外循环组、心外护理组、重症监护组、麻醉科等相关科室骨干专家召开了关于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的术前讨论、术前准备和手术方式等专题会议。结合患者检查结果及术前评估,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专家组决定为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由医院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刘高利主刀,其他科室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同台完成此次手术。
手术过程
上午8点
手术正式开始。医院心外科医生团队、体外循环组、心外护理组、重症监护组、麻醉科等各相关科室做好应急准备,保障患者心脏搭桥手术安全。“患者全麻生效,术前查对已经完成,准备开始手术!”麻醉科杨晓主治医师发出手术开始的信号。“手术刀...开胸锯...剪刀...镊子...”手术在刘高利主任一声声指令下有序进行。
首先用患者自身的左乳内动脉动脉进行前降支的搭桥,然后在患者左小腿前方切开皮肤、从皮下取出了一根长约12cm的左小腿大隐静脉,准备向患者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堵塞处的远端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上午10点
“各桥血管吻合良好,心率稳定,血运通畅,准备进行缝合!”随着刘高利主任的进一步指示,搭桥手术的主要部分顺利完成,比预期完成快,效果好,解决了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堵塞的难题。
上午10点30分
患者手术结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入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观察、恢复治疗。
术后分析
优点
刘高利主任介绍到,本次手术所使用的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心脏搭桥术,与传统的心脏停跳搭桥手术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心脏不停跳,几乎不会对身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血供造成影响,对心脏和身体各器官的损伤也比较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非常轻,患者术后恢复快。
难点
难点在于对手术者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做到胆大心细,有高超的血管吻合技术。而传统的心脏停跳搭桥手术,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心脏停止跳动一会儿,这就会对心脏和全身的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术后恢复
手术后,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治疗,术后3个小时,患者就清醒过来,咳嗽咳痰有力,随即给患者撤离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术后6小时,患者可以经口饮食。术后不到24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已经能够下地活动了,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各项化验指标正常,无不适症状,很快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
患者术后不到24小时即可下地行走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患者表示:“就像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呼吸也顺畅,也不胸痛了,比以前好太多了。”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对刘高利主任高超的技术及医院的细致周到的服务表示了赞扬。
此次手术的成功,再次体现了医院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优势,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治疗团队密切的配合、娴熟的手法,精细、到位的各项治疗操作都为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月11日,刘高利主任在做了2台原定计划的心脏搭桥手术后,突然接到另一名心包填塞患者的紧急手术通知,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就马上投入到第3台手术当中。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从早上6点半通力合作到下午3点,一直奋战在手术前线,没有时间喝一口水、吃一口饭。
这位紧急手术的患者因血管闭塞非常严重,导丝较硬,造成冠脉穿孔,心包填塞,随时有死亡的可能。此时,正在手术台上的刘主任又接到了为该患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的通知,心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立即进行手术准备。11点45分,患者从心血管内科转入心血管外科进行手术,11点46分,手术正式开始。由于该患者病情非常严重,手术过程中,患者血压忽高忽低,多次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现象,顶着巨大的压力,刘高利教授依然镇定地指挥全场,处理着各种突发情况,思考着各种应对疗方法,带领大家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最终,经过将近5个小时的手术,病人病情平稳,顺利返回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治疗。
都说心脏外科手术是最帅的外科手术,而只有心血管外科医生才能体会旁人无法得知的艰辛,手术过程中的惊心动魄,考验的是医生脑力和体力的综合实力。相信,在刘高利主任的带领下,医院心血管外科将势如破竹,不断发展壮大,满足区域群众就医需求,全方位提升威海市心脏外科专业的层次和水平。(通讯员由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