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剪窗花、贴窗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虹桥镇剪纸“达人”姚关林用指尖上的传统技艺,迎接兔年春节的到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只需要一把小剪刀,上下翻飞,在红纸上哗哗飞舞,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就成型了。在姚关林的手里,剪刀可能比书写笔还要灵活。短则几十秒,长则两分钟,一幅幅包含着传统佳节喜庆的剪纸作品便能从他的手中诞生。
妙剪生花
走进姚关林的工作室,让人觉得仿佛来到了一座剪纸博物馆。姚关林自幼酷爱艺术,两幅写意剪纸作品被美学史论家黄伯敏编入《中国民间剪纸史》,也是虹桥镇井亭村进入中国美术史的第一人。
经典名著人物、虫鱼鸟兽、风景名胜等数万幅大小剪纸作品,无不凸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一张不起眼的纸,不出几分钟,便能在他“妙剪生花”中变成一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剪纸艺术就像大海,表面看上去平平,但若深入进去,可供探索的便是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姚关林说。
剪刀、纸张为伴
“我几乎没有朋友圈,也放弃了所有的业余娱乐活动。”姚关林摸着常年使用剪刀所形成的厚厚老茧,笑言这些年来他的业余时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专攻剪纸。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因为用心,所以成功。
经过不断地勤学苦练,姚关林的技艺日趋成熟。他所剪的《红楼梦》人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姚关林还当场拿起了一幅剪纸作品传授起了基本剪法:“先轮廓后细节,充分利用纸张;纸转,剪刀尽量少转;纸在上,刀在下;一刀剪下,不留齿痕;细微之处要用刀尖剪……”
钻研剪纸篆刻艺术,必然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极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36岁那年,姚关林刚刚完成了《清明上河图》的剪纸作品,便患上了血塞,但他仍旧没有放下剪刀,“我拿不动剪刀之前,都不会放弃剪纸。”姚关林说。
守住传统,拥抱时尚
一面守住传统,一面拥抱时尚。
姚关林在继承传统剪纸技法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勇于大胆创新,“剪纸本来就来自民间,是大家生活中的东西,怎么能不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呢?技法上是传统的,但是题材一定要‘潮’。只有年轻人喜欢了,才能‘活’起来,才能被传承下去。”
潮,不仅仅是开拓剪纸可剪的素材,还在于把剪纸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和价值,姚关林还带着非遗文化——剪纸走进社区,走进居民身边。他说:“传统艺术是活着的,不能只在展厅里、图册上,要走到生活中才能让更多人看到。”
记者:戎长春
供稿:虹桥镇
编辑:戎长春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