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T大会史上最强科 [复制链接]

1#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设立的“T大会”昨晚在黄浦江畔举行。本报记者张伊辰摄

■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设“T大会”,这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第一课”,老师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等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学生则是55名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学少年,旨在为青年学生点亮“科学明灯”

昨晚,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第一课”在黄浦江畔上演:老师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等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学生则是55名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学少年。这是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设的“T大会”,旨在为青年学生点亮“科学明灯”。

“T”代表什么?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它可能代表青年(Teenager)、团队(Team)、才华(Talent)或无限(Timeless)……不管是什么,有一点都不会改变:“T大会”就是把舞台交给孩子们、交给下一代,因为科学决定人类的未来,少年决定未来的人类。

最强大脑:如果你没有犯错,就等于你没有努力

建议:为未来的40年做好定位,而不是着眼于过去的时光

孩子们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未来有无限可能。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隔屏和现场的学生们聊起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将会是你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职业才能享受每一天。”霍普克罗夫特说。和许多科学家一样,霍普克罗夫特从小学起,就对周遭的事物十分好奇,他总喜欢去树林探路、到西雅图的港口看建筑,他的父亲却让他报考电气工程师专业。

霍普克罗夫特没有听从父亲的想法,而是选择了当时尚在低谷的人工智能。“如果我当时听从了父亲的想法,那么现在可能在等一个职位。”他打趣地说。因此,他建议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为未来的40年做好定位,而不是着眼于过去的时光与经验”。

“如果你没有犯错,就等于你没有努力。”身在现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副主席、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直言,年轻人的最大优势就是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重要的事情往往都出人意料。做科研运气很重要,越努力则会收获越多幸运。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莱维特连续天专注于研究新冠病毒,没有感到疲倦,他直言,因为这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

科学少年:渴望星际旅行、梦想上魔药课

行动: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科学有一点点奇怪,年长的科学家坐着给年轻人指导,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向年轻人学习,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做的事情更酷。”对于莱维特来说,“T大会”不仅是上课,更是向孩子们请教的机会。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说,自己60年前就会用电脑了,现在更可以像15岁的孩子一样使用手机。

在科学少年的分享环节,你能发现幻想总是与这个年纪密不可分,而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你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科学方向。厦门外国语学校学生汤杰5岁时就盼望进行一场星际旅行,长大一些后,他就渴望能够建立太空实验室或太空栖息地。去年热映的《流浪地球》成为他课题的来源,对于未来,他认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走出地球、走向太空,他也一直在为此探索。

17岁的上海中学学生吴君陶至今仍在等待一封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的入校通知书。渴望上魔药课、梦想挥舞魔杖的她爱上了化学,因为在她看来,化学就是一种“魔法”。面对当前社会有些人对化学的误解,小姑娘表示化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是绿色、无害和美好的,她要努力把这份美好带给大家。

“我没有特别喜欢的科学家,和别人相比我更爱科学定理。”上海市浦东新区协和双语学校高中生郭秦菘酷酷地说。每当提到他最喜欢的伯努利原理,他总能滔滔不绝拉着人聊上几小时。伯努利原理指引着郭秦崧走上科学之路,和许多小男孩一样,他最初的研究冲动就是做一辆会飞的小车,要研究飞行,就绕不开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郭秦菘一头扎进去,在研究中慢慢发现了科学之美。

面对孩子们的各色想法,学校管理者要做些什么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直言,学校应当是学生尝试奇思妙想的地方,“作为校长,我们要做的便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产生梦想、尝试梦想,悉心呵护他们梦想的种子”。

当“土壤”和“种子”均已到位,科学少年自然会茁壮成长,正如吴君陶在发言中援引的那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爷孙”对话:交流就是灵感产生的源泉

共鸣:做科研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高维空间真的存在吗?“基因剪刀”符合伦理吗?科研遭遇挫折了怎么办?……科学少年们带着一个个问题而来,希望得到“世界上最聪明大脑”的回答。而顶尖科学家个个倾囊相授,在他们眼中,场下的青年人就是科学的未来所在。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表示,他是第二次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们“上课”,之所以迄今只有两次,是因为他认为学生并不需要特别尊重他们的意见,孩子们要找到自己的路。

“一位诺奖得主背后有位值得获得诺奖的人。”对于诺奖得主这个身份,科恩伯格并不在意,他认为投身科学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做科学最大的乐趣在于独特的获得感”。

“‘T大会’让我收获颇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莱维特教授的讲话,他启发我们要积极投身基础科学、保持创新意识,不断坚持、勇于冒险、敢于试错。”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高二学生邹一鸣说。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何雪睿是“T大会”上年龄最小的一位上海学生。她对霍普克罗夫特的话最有共鸣,“当沉浸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就可以忘掉时间的流逝,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这句话让她动力满满。

看着科学少年们,科学大师们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微笑,那是看到未来希望的喜悦。最后,科恩伯格献给这群少年一个锦囊,“只有学会质疑过去的知识,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