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游记里的野菜宴背后折射出什么历史信 [复制链接]

1#

作者:润芳

《西游记》八十六回,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唐僧被南山大王所擒。孙悟空和猪八戒解救唐僧时,顺带也救了被南山大王捉走的樵夫。

(一)樵夫的野菜宴

家境寒薄的樵夫和他母亲为了感谢唐僧师徒,用心安排了满满一桌素斋酬谢,修行之人自然要食素。

你道这是怎样的一桌素斋?吴承恩用一篇二百字合辙押韵的歌谣,给读者呈现了一桌看似丰富鲜美的淮安版野菜宴。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

“嫩焯黄花菜,酸韲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漉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扫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蓠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

见多识广的吃货们,数数看,这一桌野菜宴究竟有多少种野菜?

(二)你认识几种,又吃过几种?

这几十种野菜中,黄花菜早已转正,不在野菜行列。文中野菜名和我的家乡叫法一致的,只有灰条菜、枸杞头。

我的家乡,枸杞很常见。小时在乡下,村后的山上,随处可见枸杞。春天里,拿个小篮子,用不了多大功夫,就能掐蓬蓬的一篮子,嫩绿的枸杞头,炒了吃,清香新鲜,非寻常园中蔬菜可比。枸杞头也可用开水焯一下,凉拌着吃。到了秋天,枸杞果成熟了,椭圆形的浆果红亮亮的,味道酸甜中略带苦味,可直接食用,亦可晒干了泡水喝。

灰条菜就是我们说的灰条条,对生长环境极不挑剔,荒野、果园、菜地、宅院周围,到处都有。但生长环境不同,质量有差别,阳历四至六月间最鲜嫩,这时节农贸市场常有县城附近的农妇提个筐子卖灰条条,捆成小把,不称,论把卖,简便。

把新鲜的灰条条洗干净,在开水里焯一下,控干水分,切碎,放上蒜泥、盐,油炝过的干辣椒,拌匀,是喝粥、就馒头的美味小菜。与肉拌了做馅蒸包子也非常好吃,但做馅新鲜地不如晒干得好。晾晒灰条条要在阴凉通风处(最好是采回来直接晾晒,不要见水洗),能保持它固有的颜色。若在太阳下暴晒,发黄,颜色不好。

(马齿苋)

马齿苋,我的家乡叫马茹菜。马茹菜茎叶肥厚多汁,做馅蒸包子、烙菜合,别具风味。我的家乡人认为夏天多吃可以补钾,人不乏困。汪曾祺先生说,马齿苋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菜蔬。

白鼓丁就是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开着菊花样的小黄花,种子随风飞。蒲公英耐寒,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蒲公英用开水焯一下,凉拌了吃;也可剁碎拌了面粉蒸成蒲公英麦饭,关中人喜食;洗净晒干的蒲公英,泡水当茶喝,对咽炎有疗效。但蒲公英性寒,脾胃虚寒者慎食。

青蒿,汪曾祺先生说是茵陈蒿,他是江苏高邮人。《本草纲目》中,青蒿和茵陈蒿不是同一种野草,“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我的家乡把茵陈蒿叫“白蒿”。

扫帚荠不知是不是我们家乡常在春夏时节吃的扫帚菜?叶子细薄而软形似竹叶,色亦如竹叶翠绿,吃到嘴里涩涩的,有嚼劲。到了隆冬,扫帚菜已长得半人高,落尽叶子的茎干木质化后色白有韧性,挖出来,可以当扫帚用来扫院子。过去人穷,就地取材,是一个省钱法子。

(蒲公英)

油灼灼是不是我们说的油勺勺,叶子形似一柄长把小勺,多生在麦田里,生长季节、习性、吃法和荠菜差不多。和荠菜一同挑回来,混在一起,洗净切碎,拌了豆腐丁鸡蛋碎包饺子、卷孜卷,滋味非韭菜可比。

其余的,单看那一长串名单,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基本蒙圈。因为即使是同一种野菜,不同地方叫法也会不一致。这桌野菜,估计淮安本地人也未必能认全。

实际上,日常饮食中,谁也不会一次吃那么多种野菜,肠胃也受不了。再者,野菜的季节性很强,即便是同一地区,许多野菜是不可能同时都有的。当马齿苋鲜嫩茂盛之时,荠菜早已开花结子,枸杞头也老得不能吃了,只有耐寒耐热的蒲公英,一年四季都有,都可以挖来吃。

(乌英花)

(三)对野菜进行考录研究,编撰成专著,始于明代

明代最早记录野菜的书籍,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组织人编写的《救荒本草》,书名开宗明义。书中收录野菜多达四百余种,每种野菜都专门请画工逐一画图,以便于人们识记。

据说朱橚为了研究野菜,专门在自己的府邸周王府开辟了一个植物园,把搜寻来的可食野菜种于园中,日每亲自查看,观察植物的生长、开花、结籽过程。朱橚的封地在河南开封,《救荒本草》应收录了不少中原地区的野菜种类。

到明代中后期万历年间,有周履靖的《茹草编》和屠本畯《野菜笺》。

《方言》释义,“茹,食也。”就是“吃”的意思。如成语茹毛饮血。《茹草编》就是关于吃野菜的书。书中记录可食野菜一百零五种,每种野菜都配有图和一篇言辞清丽的小品文,“蒲公英,蒲公英,春日易阴晴,江乡社鼓鸣,黄蜂粉蝶亦轻盈。”文学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荠菜)

屠本畯的《野菜笺》记录的是作者家乡四明(今浙江宁波)可食的野生植物,共二十二种,每种植物的形态和用途都有简练的文字介绍。如芋头“甬芋青青,田芋软,田家借作凶年饭。”

明末,天启朝有鲍山的《野菜博录》,崇祯时姚可成的《救荒野谱》。

从神农尝百草,中国人食用野菜的历史漫长久远,但对野菜进行考录研究,编撰成专著,却始于明代。明代知识分子务实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茭儿菜)

(四)吴承恩写这一段野菜韵文反映了明代中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作者刻意写这一段野菜韵文,虽有文人卖弄文笔之嫌,却可以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到了明代,生产力水平比之上古,已大大提高,但野菜在民间依然是很重要的菜蔬,灾荒时更是平民充饥裹腹之食。通过这一桌野菜宴,可以略窥明代中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叶(公元—),比他早三十年,江苏高邮有一个叫王磐的,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懂音律,通医理。但这个人却无心仕途,好在他家里比较有钱,不用为生计发愁,有条件随自己喜好做点“闲事”,他写了一本特别的闲书《野菜谱》,书中收录家乡的野菜五十二种。

每一种野菜都绘有图画,并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介绍此种野菜地生长季节及吃法。文后有一首诗,借野菜起兴,反映民间疾苦。在网上搜了一下,仅看到几幅图,抄录几首诗:

(抱娘蒿)

其一,猫耳朵

猫耳朵,听我歌,今年水患伤田禾,仓廪空虚鼠弃窝,猫兮猫兮将奈何。

其二,抱娘蒿

抱娘蒿,抱娘蒿,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其三,江荠菜

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爹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

(鱼腥草)

这几首小诗意浅显,情真挚,写得很悲惨。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高邮水乡常常是“大水,决堤,民饥,瘟疫,死者相枕籍。”苛政灾荒,庄稼欠收,百姓无以为生,常常要靠采集野菜充饥。王磐编撰此书是想给百姓挖野菜提供一些帮助,使人人易于认识,不致误食伤生。

如今,像樵夫那样因为家境寒薄,以野菜充饥度荒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吃野菜是为了尝鲜调剂口味,餐餐有野菜,自当可以说“伙食很好”。古人所作的野菜救荒录只有留给学者作史料研究了。

润芳,原名申芳玲,教师一枚。兴趣广泛,而无一专;无事宅家,养花饲狗。率性固执,豪爽仗义,人送外号“独行侠”。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