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概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演进,从工业化 [复制链接]

1#
甲氧沙林片 https://m.39.net/pf/a_5231253.html

(一)工业化时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大部分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形成相似的结构特征。

在整个工业化阶段,农业部门份额持续下降,工业部门份额变化呈驼峰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快速上升,在人均GDP美元(年不变价)左右达到顶点,此后开始下降,同时服务部门份额加速上升。在整个工业化时期,工业部门为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是,从经济结构转换具体细节上,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首先,先发国家的产值结构转换与就业结构转换基本一致,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向工业与服务业转移,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产业结构较为平衡,各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和收益差异较小。

后发国家(地区)普遍出现了工业产值占比增长明显快于就业占比的情况,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部门之间生产率和收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结构转换摩擦较发达国家大。

其次,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变迁多是在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完成,而后发国家(地区)一般仅用了几十年就完成了这一过程,产业结构变动更为剧烈,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1.二元特征初始条件不同

先发国家是一个自然发育的结果,在进入现代增长之前,其传统农业部门已得到改造。因为在现代工业尚未出现之前,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工场手工业与农业并未形成十分悬殊的劳动生产率部门差别,在经济增长推进的同时,先发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同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渐缩小。

从工农业结构链条递进的角度看,先行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是在农业和工业传统生产方式同时被新的生产方式取代的前提下开始出现现代经济增长。在工业结构内部则是从最终消费品工业逐步扩展到中间品工业和投资品工业,即沿着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演进,结构变动主要靠资本主义市场的自发引导。

而后发国家(地区)则是带着一个庞大的效率非常低下的传统农业部门进入现代增长阶段。一般而言,进入现代增长阶段越迟,进入的起点水平越低,其二元结构特征愈明显。

在农业-工业的转换中,后发国家(地区)的结构起点大大低于先发国家,农业产值的份额平均高20个百分比,就业占比平均高30个百分比,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更大。

如亚洲经济体的人均耕地等农业资源明显少于欧美国家,具有典型的小农经济特征,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完成所对应阶段晚于欧美国家。

2.技术条件不同

从技术类型的选择来看,先发国家是依靠自身经济发展孕育技术创新。因而其产业演进中的技术升级是循序渐进,均匀扩展的,各产业部门、行业的技术进步速率差别不是很大。

而后发国家(地区)由于发展起步迟,在进入现代增长之前,尚未孕育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却能利用和借鉴先发国家的一些成熟技术。

由于其经济增长起点低、素质差,因而不可能在各产业部门均匀、普遍地推广和运用先发国家的技术。所以,其技术结构的选择有明显的部门倾斜性。

在技术应用上,优先应用于工业部门,在工业部门中,受到利润的吸引,倾向于选择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后发国家(地区)面临世界越来越劳动节约的先进工业技术,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产值的能力要大大高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

后发国家(地区)的不同部门的技术差距较之先发国家的相应增长阶段显得很大,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说来,先发国家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接近于1;而在后发国家(地区)中,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在2以上。这也是后发国家(地区)不同产业部门人均产值(人均劳动生产率)悬殊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先行工业化国家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替代劳动力的影响,后发国家(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较慢,但是产值提高速度较快。

3.工业化路径方式更多样

战后发展中国家(地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普遍强,且具有赶超意识。后发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向工业倾斜;在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向重工业倾斜;在基础工业与加工业之间,向加工业倾斜。这虽然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但破坏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结构转换摩擦较大。

在工业化发展的多重路径中,如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为了保证工业发展,往往采取了剪刀差的政策,农业支持工业,造成了工业部门与其它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产业结构关系不协调,不适应,不利于长期经济发展。

而某些亚洲国家(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工业化道路是追随欧美模式的,在较落后条件下提前调整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4.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不同

先发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经历了第一次自由贸易主义思潮。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海外殖民扩张政策,一方面掠夺殖民地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工业品的倾销地,扩大市场。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则充分利用了二战之后的第二次自由贸易潮流,以及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契机,采取出口导向政策,比采取进口替代的国家取得了更快速的发展。

中国则在本次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之前,抓住了发达国家进一步产业转移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地区)传统产业转移的时机,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工业水平迅速提高。

年以来世界经济从繁荣走向萧条,全球各个领域(包括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南-北、南-南、北-北呈现出全面性的竞争大过合作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制造业上,特别是低端工业品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对于仍处于工业化中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可能超过机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