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村历次经济危机的海绵,时下,新农村 [复制链接]

1#

(一)后发工业国资本积累必然选择

西方从中世纪转型资本主义,无非是靠大航海之后,殖民广大亚非拉地区,攫取生产资料、进行商品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并没有什么光彩和所谓文明可言,无怪乎马克思说:资本的每滴毛孔里都流淌着肮脏的血液。

看看今天西方动辄就拿文明、自由与人权说事,难道他们还真是应了中国古人那句“仓廪足而知礼节吗”。

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我们显然无法走西方的老路,其次因为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也让我们从政治上不能去走这样的路。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要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就一定离不开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要么来源于外资要么来源于自身积累,想必大家一定不会反对我这个观点?在这个前提下,让我们重温70年前,农业农民农村到底为这个国家贡献了什么!

1、-用劳动代替资本,资本积累方式的“绝无仅有”

年新中国成立至年,中国整体处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热战中,在这样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引入“外资”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唯一源于国际斗争格局需要,年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当时有苏联的大规模援助,也是当时唯一可以利用的外资,使得当时的中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而这种援助又在年,因中苏关系的恶化而被迫“中辍”。

下面让我们抛开意识形态的层面,也就是社会、共产主义必然就是农村集体或者大公社的意识形态角度,客观梳理自年城市完成国家对私人资本的改造,同年,推进农村集体化直至大公社的形式,“基于积累资本”视角,是否可做如下定性:

农业现代化,其实质=集体化+机械化,目的是以乡为单位建立高级社,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以承载城市资本品下乡,同时提取农业剩余用于内向型原始积累。

而在这期间,据相关资料统计

通过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截止年),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自年-年的45年间,农民以剪刀差的方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亿元,平均每年.8亿元。

而在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面对仅有的外资撤出,当时中央政府财政赤字极度紧张,而当时处于战争和外部关系恶化的情境,处于对国家安全考虑,进行的“三线”建设,其实质也是把原本位于沿海周边的企业搬迁内陆,这无疑也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而“当时的大炼钢铁”、”大跃进“,历史上习惯用犯了“极左”发展思路错误,一句话概括,可是当我们退去意识形态的色彩,我们会真切的发现:

“以大规模劳动投入代替零资本”来维持本国遭受重创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不中断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讨论在欧洲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劳动L和资本K的关系演变时,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竟然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以“L代替K”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当时毛主席号召万农民进程,也是这一生动现实的写照,而当时为推进工业化建设所产生的中央的财政赤字危机,都被”农村“这块海绵吸收。

2、城市里的农民工和农民的土地

自年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外出务工农民数量从年的万人增加到8年底的1.3亿人,25年间增长了65倍。

而进城的农民工几乎处于就业的末端,大部分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工作,而工资水平普遍较低,若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来看,截止8年,农民工以工资差额的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省成本达万亿,再从社保缴纳角度来看,由于农民工并没有强制企业要求交社保,为此仅社保这一项就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约多亿。

而年-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通过低价剪刀差的形式,根据粗略估算,通过占用农村耕地,截止7年,至少农民失地的资本贡献为亿。

发展中国家逃不出的一个发展定律就是:只要在资本极度缺乏条件下,就势必会依赖外资,遂势必被要求“亲外资”的制度干犯本国流血牺牲才换得的主权独立——这就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陷于“发展陷阱”的悖论中,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主义”与“对外开放”悖论的问题。

而正是因为农业农民农村的巨大贡献,在那个急剧紧张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没有被中断。

(二)历次经济危机化解的B面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尤其是大萧条之后诞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这样的理论,映入了大部分“知识精英”的脑海,以为经济危机的解决,必然是通过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的调节,使得经济恢复发展与繁荣。

让我们看一个数据:年以前历年中国政府财政盈余:

从上图看出,年以前,我们至少经历了三次债务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可不是说用什么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而是真真实实的通过农业、农村、农民这样一个群体,成功的吸收了“经济危机”的不良后果。

前几年,也老听到很多人对中国股市的一句抱怨: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而股市为什么就是涨不起来呢,因为成长期的企业

而并不是每一个后发工业国都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化,甚至可以说,只有中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为什么中国能行,农民!

(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在我看来我们还是姓“社”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但当资本阶层壮大后,就有政治化的需求,之所以我们是社会主义,就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始终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资本阶层是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前几年曾很多人推崇过李嘉诚,记得有一次采访,李带着一块带了几十年的元左右的手表,于是媒体大赞,你可知李嘉诚是最知名手表品牌百达翡丽的极端收藏爱好者,限量款的百达翡丽又有多少呢,李嘉诚值得推崇吗?香港的码头10个,有4个是李家的,香港的房地产、城市供水、供气,有多少是李家的,这样的人值得推崇吗?这些都是什么产业,都是“收租”产业。

现在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电力企业全部私有化,你能想想现在居民电费还能5毛左右一度吗,年2月美国一场大雪,因美国电力公司基本都是私人的,电费一瞬间涨到多美元一度电,我想你绝对不赞成这是一个伟大企业家的伟大公司。

从整体的社会稳定来看,乡土中国的“三农”对于城市中国产业资本危机的“化危为机”起了重要的承载作用。

前面我们说了78年以前的例子,其实在那之后乡村也起了巨大作用,5年之后,中央开始的新农村建设,8年经济危机之后,政府向农村史无前例的增加了4万亿规模的三农投入,工业产品的再次补贴下乡,难道不是经济危机的“海绵”吗。

年,国家开启反垄断,就是希望“大多数人”才是真正发展的受益人

年,国家持续的房地产政策,就是希望“房子真正是住的”是幸福的港湾。

年,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正是国家高瞻远瞩不为“资本利益集团”绑架的正确决策,也是解决发展中贫富加剧趋势的题中之义

于此,人民幸甚。

(四)乡村发展中的一些局限

因为笔者多年从事金融行业,就先以金融惠农角度切入,分析为什么农业、农村、农民为何获得金融尤其是银行的支持,比较困难。

在中国金融的主导力量也就是中间机构是:间接金融,也就是以银行为主的信贷体系,那么银行我们都知道,要给企业贷款,一般都要有抵押,这是出于风控的角度,比如在城市里的一个房子可以抵押,一个地皮可以抵押,你可能会问,因为他们有价值(市场价值),可是市场价值从何而来?

说个极端例子,现在把北京的同样的一座房子,搬到库不齐沙漠里,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建筑成本假设一样,那为什么就不值钱了呢?

你可以罗列出N多理由,比如没有人了,没有商业了,没有,在这很多没有里,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忽视的一点就是:城市里的房子值钱是因为:基础设施,比如城市的柏油路,公共基础设施,这些都是由政府财政真金白银投入的啊,这其实是一座房子之所以有价值的依托底,由此而来的才是商业聚集、人群、产业,促使房子价值升高,也是基于此,银行可以拿来抵押给所有者放款。

可是作为根正苗红的四大行,国家喊了很多年的普惠金融扶持乡村,为什么迟迟没有多少动静!

因为利润始终是企业行为的着眼点!

那农村为什么很难产生符合银行抵押的资产呢?

一:农业的天然特点:比如周期长,你种个小麦也知道春种秋收吧,这就是小半年,且不说卖出的价值,在同样时间内,这比银行资金如果用于其它领域的贷款,回款时间是否更多?利润是否更高?其次,小农的分散特点,使得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经济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且欠缺规模优势。

二、制度性问题:比如农民手里的土地,包括农村修建的道路吧,其所有权是谁的:国家或集体性质的,也就是小农很少有:资产性权益,这就是制度问题了:

如果农村里的池塘、土地,或者地区财政投资形成的公路等,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资产收益权能划归集体或者个人,那么就等于农民有了资产权,如果没有资产权,传统金融机构根本不会去抵押贷款的,即使再普惠的普惠金融,也不可能不做风控吧,要做风控就离不开借贷主体的资信评估。

所以我认为无论传统银行贷款,还是普惠金融,在城市根本不用什么普惠金融,在农村那,这个金融也不能说什么普惠不普惠,比如现在农村有的政策性贷款,0利息的,但能享受者很少,根源就是我说的上面两点。

除去金融,当然还有一系列,其它根本性财产权的赋予,唯有赋予农民以资产权,才能激活广大的乡村。

最后,

永远不要忘记红色旗帜中五颗星星的含义!

这就是那另一面

还公平于社会主义、还正义于自由主义,同时还能把罪恶还给资本主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