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以食为天这些地名述说着宁波的粮史 [复制链接]

1#

宁波仓基街街景(图片由作者提供)

矗立于甬江北岸六十多年的白沙粮库拆迁消息一出,市民中涌起一波“回忆杀”,20世纪中下叶的岁月如风般穿过历史长林,摇曳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宁波是水稻生产发源地之一,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显示,当时的栽培水稻已近似现代,距今已超过年。虽然水稻栽种历史悠久,但限于生产力水平,人们仍然常受缺粮之患。因此自宋以来,宁波就有储粮备荒之制。文献记载,宋淳化二年(年),宁波诏置常平仓,“岁熟增价以籴,岁歉减价以粜,用赈贫民”。以后历代政府多亦如此。

清光绪四年(年),为防饥荒,当时的宁波政府号召各乡各庄乡绅农人捐资捐谷立仓存粮。劝捐告示云:“宁郡五方杂处,人烟繁密,可谓食之者众,而各县山乡错杂,产米不广,恒赖外贩以自给。海滨以鱼盐为业,种棉为利者,多不事稼谷,莺粟之种,尤害民生,可谓生之者寡。一旦岁祲,其乏食必甚于他郡。”对宁波历年粮患成因作了较为中肯的分析。

因为具有外海、内河等优越的运输条件,境内又有较大的粮食需求市场,所以宁波粮食贸易自古发达,是浙东粮食集散重地。米行、米栈、米厂、米店、米贩、米仓等城乡粮食购销储备网络发达,留下不少粮类地名。

海曙解放南路旁有仓基街、仓基巷,以古代宁波政府仓储地基而名。文献记载,宋淳祐四年(年),制帅殿撰赵纶以官地易延庆寺西蔬圃,建南仓,储米石,为别于城西之仓,故名南仓。储五年以后,续添之,数规模,视西仓益闳。元代为广盈仓,受纳官民苗粮。明万历年间,宰相余有丁府第仓储旧基亦在于此。之后明都御史陈濂建第于仓基,故又有仓基陈氏之称。

海曙古林镇有仓门,村民主姓徐,清代从章水镇杜岙迁入,以村河边曾建有粮仓而名。今粮仓早圮,四根石柱尚存。石街道有后仓,村民主姓王,明洪武年间自城西大卿桥迁入。因此地曾为厉氏粮仓,取丰厚之义,先名厚仓,后简为后仓。

宁波灵桥东侧有百丈街,旧时亦称米行街等。作为宁波三江口商圈要地,百丈街、江厦街、壕河头一带是昔日宁波米行、米厂、米店集中之地。舟山渔民多在此以鱼易米,慈溪、余姚棉农以及庵东盐民亦在此采办稻米。除此之外,绍兴、新昌、嵊县、上虞等地粮商也云集于此进行粮食中转交易。

鄞州后田垟巷附近曾有公泰巷,民国《鄞县通志》记:“旧名张公泰衕”,以旧时张公泰米行而名,后拆并消失。江北玛瑙路附近曾有德祥巷,年前后,米行老板杜良河在此巷建房收租,取名德祥坊,后亦拆并消失。北仑道头路附近原有悦来弄,以旧时悦来米店而名。慈溪解放中街附近原有宝兴弄,也以弄口宝兴米行而名。慈溪周巷的协同心村得名类似,传以清光绪年间村内协同庆米店谐音而名。

抗战爆发后,宁波粮业破坏严重,米行数量锐减,城乡多次发生抢米风潮。《宁波粮食简志》记:年,慈溪奸商囤积粮食,东山群众三百多人组织抢米,乡绅恐慌,被迫平价出售囤粮。年6月,日军大量搜刮粮食,宁波城区米价突由20万元储备币涨至38万元,百名贫民涌入江东及濠河头米店、米厂抢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国家工业,给工业建设积累原始资金,我国采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把农业积累资金有序转移到新兴工业上。年,国家颁布《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让许多人至今难忘的票证时代拉开帷幕。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宁波开始合并私营粮店,在全市建立国家粮食市场,出现大量国营粮站、粮库、粮店、米厂等。不少寺庙、祠堂、义庄、厂房、老仓库等被借用,或储粮,或收售粮。

鄞州东钱湖原大堰村有戴氏宗祠,元至正十三年(年)建造,是大堰戴氏祭祀先祖之所,上世纪50年代起被借用为国家粮库。90年代后重修作为村老年活动室。年村落拆迁,祠堂租赁给酒店作茶苑用,至今尚存。

东钱湖建设村有王家宗祠,清乾隆三十年(年)建造,年重修,年后被借用为国有粮站和供销社。后复原重修,为村内老年乐园。

鄞州姜山镇胡家坟有西林禅寺,后晋开运三年(年)始建,名“报国西林院”,后屡圮屡建。年起借为粮站,年重建为寺,更名“西林禅寺”。

余姚历山广墅庙类似,后也被改建为粮站,为历山镇粮站所在地。

除借用外,大容量的政府粮仓粮库也在宁波各地陆续兴建。年,老市区建成白沙粮库。新建的白沙粮库有基建仓2万吨,收纳仓吨,稻谷加工厂1座,沿江码头1座,河埠4个,晒场平方米,加上办公生活设施,当时的白沙粮库可以称为“宁波粮食第一库”,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担负着宁波粮油中转枢纽之责。

《宁波粮食简志》载,从年至年,宁波市新建和拆旧翻新粮仓容量达吨,至年底,全市粮仓总容量为吨,比年增加8.5倍。

年后,高度统一的粮食购销计划制度渐行渐止,宁波粮食流通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年,浙江省在宁波港设立了浙江省宁波进口粮食转运站,宁波开始进入规范接收进口粮食的行列。年底,除军用粮票外,各种粮票停止使用,长30多年的粮油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为让宁波不再受粮患之苦,年我市建立地方储备粮制度,储粮备荒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更多现代化粮库、粮站、粮食市场在宁波陆续兴建。

年,作为宁波计划经济粮业旗帜的白沙粮库,在运营60多年后落下帷幕,要易地重建了。白沙粮库的变迁,反映了宁波粮食流通事业的变化和发展。

徐雪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