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山东的家长发来一篇散文《玉兰花的记忆》,家长反映,孩子大喊:“这也太难了,读不懂,看不明白,读了三遍了都”。
家长求救,这可怎么办才好?如何让孩子能读懂、读明白文章啊?
我太理解家长的心情了,家长很想帮助孩子读懂,很想让孩子能独立读题,做题。
但却无能为力,着急而又无奈。
要想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练就一身“翻译”本领。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两个不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读书不专注。
什么意思呢?
先来说读书要专注,专注是“一人惟弈秋之为听”,是心无旁骛,听不见身边的声音,看不见与文章无关的人与事,让自己的身心沉浸在文字中,此刻的世界真正只剩下自己与这篇文章。但现在的信息过载,冗余,让孩子完全沉浸于阅读,挑战巨大。
所以,在阅读开始之前,先要清空自己的头脑,然后屏蔽掉干扰阅读的信号,让自己能真正沉潜到文字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地阅读后的理解。
二是,阅读无理解。
再来说阅读要有理解,这里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己的思考。什么是阅读思考?首先当然是能读明白文字写了什么内容,传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再形成自己的价值批判
别以为学习英语才需要翻译,读我们的中文文章同样需要“翻译”能力,静下心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长句子读不懂,就断句理解。
如何练就一身“翻译”的本领呢?
一,读明白文章写的内容。
如何判断自己读明白了文章写的内容呢?
那就是阅读完后脑海中有图像,文字在自己的脑海中变成了图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
比如阅读中看到“玉兰树大概有二层半的楼房高”,脑海中便有了二层半的楼房高是多高?到我们楼房的什么位置,玉兰树是自己学校里的白玉兰树还是红玉兰树?
读到“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就会想到自己早起上学的清晨,想到含苞的玉兰花的样子,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就想到竹竿,想到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是什么样子的。这才是读进去了,读明白了。
二、读明白文字传递的感情。
如何判断自己已经明白了文字传达的感情?
那就是思考了作者的意见,自己得出了结论,知道作者写这句话或者这段话是想要表达什么。
比如读完“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这里是写父亲摘花给母亲戴上,读完之后,先想到这样的画面,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样一个场面,他想传递给读者什么?
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作者写了父母的恩爱、和美,传达了玉兰花带给生活的美好。这里,每个人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是不同的,只要有自己的结论,就证明有自己的阅读理解。
三、阅读后,有自己的价值批判。
最后,再来说阅读的价值批判。这一点,是更深层次、更高级别的阅读理解,任何一篇文章有作者的意见,也有读者的意见。也就是作者表达的观点,也许并不被我们认同。
举个例子来说,谭旭东教授在《爱是陪伴和引领》一书中写他的女儿读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讲《小英雄雨来》讲到人物分析,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评论。他的女儿就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交通员李大叔不是英雄,是狗熊。你看,日本人来了,他不但不保护村里的妇女和儿童,反而是自己先躲起来,让一个孩子替他接受风险考验。我觉得他是狗熊。
先不管这个评论是否对错,但至少是她作为一个独立、有思想的读者的个人观点,有个人的阅读价值批判,这一点的价值远大于简单的对错了。
我们经常提学习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但是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时候都是抽象的,把这些阅读习惯分解,一条一条具体化地把习惯养成应该有的样态给孩子讲清楚,他们才可能知道如何去做。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最关键的是要不断练就“翻译”的本领,读懂文字写的内容,读懂文字想传递的感情,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马老师也写过不少关于阅读的文章,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回头翻翻!祝孩子们学业进步~
点赞收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