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城乡的图书馆网点,为阳西群众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受访者供图
每当夜幕降临,辛勤忙碌了一天的阳西县织篢镇胶庠村的村民们就会来到村里新建的文化服务中心享受自己的“小确幸”:广场舞跳起来,山歌唱起来,乒乓球打起来,图书报纸读起来……
胶庠村的夜生活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得益于阳西县日渐完善的覆盖城乡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村民们在“富口袋”的同时又能“富脑袋”,从而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下一步,阳西将继续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打造“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支持开展文体惠民活动,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加快建设集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健身运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进一步丰富广大城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
“文化大餐”到门口
优秀文艺节目“进社区”
“村里新建的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有文化广场,还有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忙完农活,到这里打乒乓球、下象棋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胶庠村村民李广仕说,逢年过节这里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
今年以来,阳西县投入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25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提质增效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村共建有多个文体广场,大部分都配置了舞台(戏台)、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等公共文体设施。
如今,胶庠村的文化服务中心已打造成为阳西县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的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有了更多的文体娱乐选择,村风民风也越来越好了。”胶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利说。
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阳西县积极发动各类文体协会和文艺名家,将丰富的“文化大餐”送到广大群众的家门口,让优秀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基层”。
今年以来,阳西县相继举办了8次“月月有娱·欢乐阳西”暨“喜迎二十大文化进万家”活动;在基层开展“文化阳西半月谈”、群众文艺创作和公益性文化培训活动,为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在推进基层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方面,阳西县的8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已有3个获省一级站、4个获省二级站。
文化场所质量高
打造“半小时文化服务圈”
近年来,在阳西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项目同步实施的大背景下,以总馆为“主干”、分馆为“分枝”、基层服务点为“叶冠”的立体化“树形”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面推动阳西县公共文化场所提质增效,为群众打造“半小时文化服务圈”。
作为阳西县的“文化地标”之一,阳西县文化馆于年10月改造完成,投资多万元建设了13个功能室,全面免费对外开放,并于同年11月获评国家二级文化馆。依托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和人才基础,阳西县文化馆为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截至11月底,阳西县文化馆开展各类文艺活动59场、举办公益培训班期,公益讲座2场,展览活动5场,服务超过8.1万人次。
如今,阳西县图书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智慧书吧”的建设,让阅读更加便利。阳西县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平方米,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环境,正在按国家一级馆来申报评估定级。今年以来,阳西县图书馆已开展各类培训78场、讲座11场、巡展17场、阅读推广81场,服务达20余万人次。
依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阳西群众可以就近享受“精神食粮”。目前,在阳西县下辖的个行政村(社区)当中,截至年已有45个村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争取今年底完成50%的达标率。
文化传承接地气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免费种疫苗,不能漏一人;毒株又变异,来势更凶猛;防疫不放松,人人要上阵……”作为阳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阳西山歌协会会长,年过七旬的谭闰瑜为古老的山歌赋予了新词。
阳西是“广东省山歌之乡”,阳江山歌在阳西县流传千年,历久弥新。从民间小调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山歌在阳西家喻户晓,通过口口传唱不仅实现了活化保护,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宣传教育作用。
阳西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目前,全县拥有“阳江山歌”“阳江剪刀锻制技艺”2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市级非遗项目2项、县级非遗项目29项。全县拥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以及学徒60多人。
今年6月11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阳西县成功举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非遗项目展览,并成立了由文史爱好者、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等组成的阳西县民俗文化学会,强化了该县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力量。
在实施文化惠民过程中,阳西将非遗保护和传承有机地融入其中,通过举办“山歌大家唱”、非遗“五进”等公益活动,让城乡群众认识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从展馆走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