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供销社的概念非常火热。
有些人听到这个词,就觉得好像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但实际上,根本不用担心,因为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像全球化一样,大家都尝到了甜头,谁还会傻傻地回到过去,除非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那么,现在的供销社又有何不同呢?
供销社的过去——剪刀
供销社是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简称,历史可上溯到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组建的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建国后在更大范围内采用了供销社的模式,所以大多数人对供销社的概念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作用是将农民的粮食等作物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所以也有“统购统销”的说法。反过来,将城市的商品通过供销社,返销给农民,起到了一个中间商的作用,相当于政府经营的“大超市”。
在供销社初期,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全国尚不稳定、沟通成本高,统购统销额可以节省中间差价,本是一件好事,将分散的小农经济集中起来,一定时期内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率。
但是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人们对供销社有非常不好的印象,因为当时供销社垄断了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买卖,买东西要凭粮票、肉票、布票,还要排队。而且,由于缺乏竞争,工作人员态度恶劣,一副“爱买不买”的表情。
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供销社本身,它只是一个经济组织而已,发挥的是组织、协调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的票制形成了垄断,从而消除了竞争,导致供销社出现了变化。当时,消费者有钱都买不到东西,必须要凭票购物,而且市场被供销社垄断,缺乏竞争。所以,与其说是供销社的问题,不如说是票制的问题。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当时为什么要实施票制?
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物资极度短缺和政策上的剪刀差效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实施市场经济会有什么后果?很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为会形成恶性通胀。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物资匮乏呢?
第一,人口的快速激增,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年后,和平的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年间,20年人口从5.52亿增长到了8.5亿,而同期全国粮食产量从1.1亿吨上升到2.4亿吨(年为6.8亿吨)。同样的土地,为什么粮食产量差异如此大,主要是因为化肥和机械的使用,而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第二,国际环境恶劣,缺乏市场和技术。-年是中国所处国际环境最为恶劣的20年,中国和两个超级大国都发生了战争,随之而来的是制裁。现在很多人说改革开放好,谁不知道,但是当时整个西方都在制裁中国,没有人愿意和中国开放市场。关系比较好的亚非拉,情况还不如我们,还需要中国援助。恶劣的国际环境使我们丧失了消费市场和高新技术来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比如,年代苏联以贷款的形式援助的个大型项目,以及朝鲜战争期间的也是以贷款的形式获得武器,但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不仅撤走了所有的技术援助,更是向我国讨要之前欠下的86亿庞大债务,不得不让中国以大量农作物偿还债务,进一步加大了物资短缺。
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代价。中国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