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是这座城市的燃料,还是吸血鬼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朋友前些年被派驻到日本工作,今年给撤回来了。我问他还去不去?回答是估计不会了,之前是他们公司必须依赖日本的业务,所以派人过去。这几年日本方面业务量不增长,中国这边翻了好几倍,那再派人过去没意义,浪费钱,公司觉得犯不上了。

自然又聊起他的感受,还是老一套,捧中国骂日本的,每个回来的都这么说,要不然怕挨揍。不过这次朋友谈出了另一个角度,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是真的怕啊,越来越怕。

这种观点我以前听说过,就是说日本人害怕中国人发动报复战争什么的。但没太在意,觉得都是意淫,不太可能的事情。真要是怕中国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造假事件了,连三峡大坝的钢材都敢造假,这哪是怕中国啊,明明是要毁了中国。

但这次朋友说得有些详细了。在他看来,日本人卖假货是一种传统,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生存意志,一切都基于生存环境的艰难。在这个物资匮乏且灾难频发的国度里,但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知道自己国家地缘环境的恶劣。可以说是上帝帮日本关窗户的时候,顺手把门也给带上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就成了第一要务。在日本真正崛起的60年代之前,普通民众的生活太苦了。哪怕是在侵略期间,老百姓吃的也跟猪食差不多。之所以日本有那么多的慰安妇和下南洋的女人,不是什么爱国,那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这些苦难使得日本人的集体意识极强,甚至很多人放弃了自我意志。之所以他们在中国犯下如此罪行,就和这种集体意识有关。典型的如部队中的那些高材生军医,完全放弃了自我良知,全都成了侵略的杀人机器。

5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虽然腾飞,但很多人的民族性是改不了的。日本实行年功序列制和终生雇佣制,也是这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对本群体有利,那就无所谓什么职业道德,企业生存和赚钱才是第一位的。造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无非是被发现之后鞠躬道歉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在不行就再鞠一个。

忽然想起美国军方评价二战中日本兵的一句话,说的就是他们的群体意识:日本人在战略正确的时候,他们犹如蚂蚁般残忍;但当他们战略失误的时候,他们又如同蚂蚁般卑微。

前些年日本人并不怕中国,因为他们还处在自我狂妄之中。虽然抗美援朝把日本打醒了一些,但也算不上害怕中国,毕竟美国还是很强大的。但这些年主要是韩国和日本老闹矛盾,当年侵略所遗留的仇恨总也化解不了。而美国也并不是日本一家的保护神,甚至帮助韩国严重打击了日本,更是直接地割了不少韭菜。

所以,日本很大一部分人明白了,美国是不会为了日本真下血本儿的,只会趁火打劫。那中国的实力逐年增大,美国就更不会为了日本而怎样了,何况真打起来美国都未必能有多大优势。

当然,韩国虽然这么闹腾,日本也是不太怕的,毕竟是几百年来受日本欺负的国家,又同为美国势力圈子,犯不上害怕。而且韩国闹多了日本还觉得烦呢,认为韩国高层连个能主事儿的人都没有,太不按套路出牌了。之所以这几年日韩贸易战打得这么热闹,就是日本烦了,想釜底抽薪地治治韩国的病。

但对中国的感觉不同。中国这些年经济和军事发展得太快,日本人没法不害怕。而且,中国人这么多年并没有真的进行报复,小规模反日并不算太过分,那这种隐忍就更让人害怕。中国是大国,比韩国大得多的大国,当年的仇恨也并没有化解,如果爆发将是日本绝对承受不起的。

所以很多日本人害怕中国,怕的就是哪天突然爆发战争,那对日本将是灭顶之灾。甭扯淡什么日本的军事实力了,控制武器的永远是人,如果人怂了,那什么武器都不好使。尤其是福岛核电站事故爆发,让日本人看清了自己的战斗力。自卫队连精锐的空军都发生了临阵脱逃事件,这种贪生怕死的军人还指望着能打仗?连自己都不信。

所谓的“福岛五十死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黑帮威逼利诱来的老人和欠高利贷者、无家可归者,所以才不能公布名单,只强调了每天40万日元的高薪,大家都得留点儿面子,也是给政府留点儿面子。

那日本既指望不上美国,自己的自卫队又成了没有信仰和担当的部队,面对日益强大且有血海深仇的中国,能不害怕吗?当然,这种思潮主要都存在于社会高层,普通百姓是无感的。只有了解日本,也了解中国,还知道历史的人才会意识到威胁。

所以我这朋友回国前,从社长到同事,好几个向他表白:咱们相处不错,日本也没亏待你。如果将来中国打我们,你得帮着说话啊。开始这朋友摸不着头脑,以为他们喝多了。但结合起之前的一些事儿,觉得这些日本人说的是真心话,他们是清醒的一群人,是真的害怕。

朋友去日本这些年有点儿后悔,觉得挣得少了。因为日本多少年什么都不涨,物价不涨工资也不涨,他们的业务量同样不涨,他也就没道理让公司给涨钱。而国内这些年的工资却至少翻番了,他在总部的底薪虽然也跟着涨,但奖金不如在北京的同事多,所以总体算下来有点儿亏。也就是前几年做代购赚了点儿,要不然就更憋屈了。现在日本倒什么都涨了,但他也回来了。

而且因为他在东京没买房,所以觉得自己就是为日本做了贡献。税也交了,消费也都花了,但却没有分到城市发展的红利。甚至前些天也不知谁教了他一句话,弄得他挺郁闷。那就是:如果你在这座城市打工但没买房,那就说明一件事“你替别人养了爹”。

但我觉得这么想没必要,因为这句话至少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城市发展得很好,经济增速很快。再加一个前提就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渠道了,那买房就是相对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买,确实等于错过了城市发展的红利。

但是日本不是这种情况啊,没什么经济增长,甚至从90年代之后就几乎停滞,所以才是失去的30年。东京房价虽然涨了,但也不算什么,跟北京这好几倍的没法比。既然在北京买了房,那没在东京买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

再一点,替别人养爹这种事儿是“投资主义者”的口头禅,讽刺的是“消费主义”者,也就是奉行消费娱乐至上,不攒钱也不投资的月光族。在日本确实有不少这种人,中国也有的年轻人在学他们,但总量不多。到了中年人的阶段呢,极少有信奉并执行消费主义的。

像如果在北京这种城市,近20年来发展非常快,房价也迅猛上涨。那如果把赚到的钱都交房租买衣服了,也就是吃喝玩乐都花了,既没有投资房产也没有学习充实自己,那确实等于是养了别人的爹。因为所有老人的各种福利保障都是从社保、税收和土地出让金中来的,是消费者最终承担的,这些人就成了城市的燃料消耗品。

但朋友这种情况不算,本来就是奔着挣钱去的,并没有过度的消费,攒下的钱也都带回北京交月供了。那这就不是城市燃料了,而是城市的吸血鬼。甚至都可以说是“貔貅”,只吃不拉,把好东西都给捣鼓到自己老家去了。

美国在多年前,也就是年那会儿非常的反感华人,甚至出台了臭名昭著违背宪法的《排华法案》。其背景就是当时的华工认为自己是来赚钱的,赚完钱就要连人带钱的回中国。所以他们非常勤劳也非常节俭,只赚钱不花钱,这让美国收不到什么税。

最关键的是华人都不把老婆孩子接来,说明他们不认可美国,是肯定要叶落归根的。那个时代连美国妇女都在争取投票权,而华人却无所谓,觉得这都是美国人的事儿,跟自己无关。所以美国人怒了,也就出台了排华法案,排挤不愿意当燃料的华人群体。

意大利也曾经一度很反感华人,甚至他们流传一个谣言:中国人都是不会死的。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中国人举办葬礼。其实是因为华人挣到钱就带着回国了,又换来了一拨新人。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都长得差不多,无法分辨谁是谁。总看着人数不减少,又从来不办葬礼,那就认为中国人长生不老了呗。

当然现在的中国人不是这样儿了,全世界买房,弄得好几个国家都专门为中国人出台政策,遏制炒房,免得让自己国民都买不起了。

但朋友这想法挺有代表性,说明中国人,主要是中年人,大部分都信奉“投资主义”。这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变种,也就是尽量减少消费,但把资金不是存银行,而是要进行投资,购买有升值可能的投资品。

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是可以用肉眼见到扩张速度的,都不用看数字。而任何一件事物如果在增长,你在有产出价值的同时就必定进行了消耗,毕竟能量是守恒的。城市经济体消耗的自然是金钱,钱是人赚来的,所以最后就等于是消耗了人,人成了燃料消耗品。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被迫地实行了城乡剪刀差的模式,也就是用农村农业的收益来补贴城市工业。所以那些年城市人虽然也穷,但吃喝穿相对是能有保障的。而那几十年的农民就太穷太苦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低价被征收,还得高价购买工业品。

一直到年,中国最著名乡镇书记李昌平,上书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在那之前的几十年,农民就是城市的燃料。贡献了热量,消耗了自己。

之后这些年,农村环境逐渐转好,城市的消耗品成了进城打工的人,这也就是“人口红利”。他们在城市工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进行消费,无论是租房还是吃喝娱乐买东西,都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在北京等城市买房,主要是买不起,其次那个年代也没这意识。

买在家乡城市的相对好些,也等于是分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但也有很多人只是回农村盖了房,那随着宅基地的衰败,自己彻底成了经济的消耗品。

前几天我和小区市场卖水果的聊天,他和我差不多岁数,但比我努力多了。人家16岁来北京,从永外批发了水果拉到北二环卖,为的就是能卖个好价钱。后来永外市场没了,他就得去新发地或锦绣大地进货,蹬车更远,起得更早,更辛苦。

但这人说自己当年太拧太倔,也舍不得花钱,明明是有能力在北京买房的却偏不买,只是把宅基地房子翻盖了,然后在县城买了两套。结果到今天县城的房子不仅没怎么涨,他儿子也坚决不住,因为只能在北京才找得到工作,也就只能生活在北京。

这人跟我吐槽,为北京做了30多年贡献,虽然也挣了不少钱,但总感觉亏了。

确实是亏了点儿,因为没有享受到北京经济的大红利,只是赚到了体力的辛苦钱,没赚到资产的钱。而在和平年代,劳动收益是永远落后于资产收益的。没别的,就因为劳动是燃料,而资产收益是产出,是层层榨取了劳动剩余价值之后的产出。

这些人没有享受到北京的红利是可惜,但也有很多人享受到了,最主要的是用买房的方式。有的人甚至没有参与北京的建设,直接享受了红利。像90年代初,方庄刚有商品房出售的时候,我爸的同学从国外寄信回来,让帮着去打听怎么买房。当时我爸都不理解,花这么多钱吃什么不香啊,没事儿买房干嘛?但这些人因为见识到了港台国外的发展历程,知道大陆一定会有发展,那房子是最能分到经济红利的,所以才有这意识。

后来有这种意识的人就多了,到今天基本上所有的中年人,甭管有钱没钱,但投资升值的道理是明白的。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是投资的主力军,既有能力也有意识。

信奉“消费主义”的主要都是年轻人,或是无奈,或是自暴自弃。无奈是有的确实赚不到什么钱,想攒都攒不出来。但有的就是故意潇洒了,明知是商家给设置的消费主义陷阱也愿意钻,因为花钱确实太爽了,哪怕是借贷消费也不枉此生。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财富都是恒定的,有人消费就一定有人赚钱,只不过是财富的转移罢了。通常都是大佬在赚钱,赚的是忽悠底层消费的钱。

在欧美等国是最明显的,别看贫民窟的人都比较穷,但最新款电子产品的普及率却是最高的,远超富人区。资本家在这里投放广告的密度也最大,因为效果最好,比中产社区都强。资本家刻意给底层穷人灌输一个概念,你们虽然穷,但仍然能享受最新最好的产品。生活虽然不易,但买东西是很容易的。

大佬在赚钱,底层在消费,这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根基,也是财富向富人聚集的本质。而消费其实和吸毒一样,是会上瘾的。因为在得到新商品的同时,脑中的多巴胺就会分泌,让人感到兴奋,得到幸福感。

人们对多巴胺有个小误解,认为这玩意儿只是让人幸福。其实不是的,这种物质最大的功能是诱发再一次重复。买了还想买,玩了还想玩儿,这才是所有毒品的根源作用。

一座城市要维系平衡,有产出就要有消耗。像我这在日本的朋友,他自认为是做了东京的消耗品,其实也算不上,因为他把东京的财富挪到了北京。而真正的消耗品是那些躺平的宅男和月光族,这才是城市真正的燃料。燃烧了自己,或许连灰都剩不下,至少没人在乎。

并非劝人买房,只是希望年轻人分清楚自己的定位,是愿意做燃料消耗品,还是成为城市的吸血鬼。吸血鬼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真实惠啊。

仅供参考。

我是北京章哥,如果你也有问题私信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