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年12月10日,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读者》休闲视听驿站吸引民众体验。(资料图)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3月26日电(记者丁思)“晚上,梳洗完毕,打开台灯,倚靠床头捧上一本《读者》安静阅读。”回忆起在《读者》编辑部的故事,50岁的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高茂林依旧对读者来信中多次提到的这个场景记忆犹新。
甘肃人民出版社成立于年,多年来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图书和几种后来在国内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年创办了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文摘》(年7月改名为《读者》)。
创刊40年来,《读者》在海内外数千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年12月1日,市民走出位于兰州西固区金城公园内的读者小站。(资料图)高展摄
如饥似渴的年代:《读者》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
20世纪90年代,《读者》以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男女老少成为它的忠实粉丝。
年,出生甘肃张掖的高茂林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决定回家乡就业,《读者》成为他工作的首选。
投了简历,从北京来兰州面试。当年面试高茂林的,是《读者》创刊人之一的胡亚权。两人经过一番交流,胡亚权说,“小伙子还不错啊。”毕业后,高茂林成为《读者》中的一员。
“做3个月编务”成了入职年轻人接受的第一次考验。“主要工作就是拆阅读者来信,一封封拆开,展开信件,用订书机把信件和信封钉在一起,方便编辑审稿;登记读者寄来的邮政汇款单和需要购买的杂志、合订本并打包发走,收发杂志等等。”高茂林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回忆起自己的“编辑部故事”。
当年,作为名校毕业生,做这些琐碎的杂事,心中不免有些落差和苦恼。慢慢想通了的高茂林常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并日渐沉迷于阅读这一封封手写的读者来信。经过几个月的磨砺和第三方视角的阅读,高茂林对《读者》的了解与日俱增。
“读者来信,大约有95%的内容是对杂志的溢美之词,如同一位老朋友诉说着他与杂志的故事,有的一家三口争先传阅,有的通过老师推荐爱上杂志,还有来自监狱的信……”高茂林说,还有的读者把杂志当成知心人,来信诉说他们生活中的烦恼,还有的对杂志里面的文章提出一些意见建议等等。
20世纪80年代初,国门逐渐打开,国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更加了解。定位“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读者》,将国内外名家作品和趣闻轶事,轻松诙谐的幽默漫画等精挑细选,给予人们真善美的精神食粮。
引领时代潮流:阳春白雪or下里巴人?
“《读者》的成功,最为关键在于内容选取。我们绝不是‘剪刀+浆糊’式的复制粘贴,杂志社实行的责任编辑制成为保证内容品质的关键所在。”高茂林说,一本杂志如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通过编辑的精心编排,首先要有主线(就像人要有脊梁骨一样),将整本杂志串联起来,就像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一样,而不是将一堆零散的文摘稿件拼凑起来,这也是《读者》很难被模仿的底气所在。
他说,每个编辑负责一部分稿件的筛选,通过阅读海内外报纸、杂志、图书,以及读者来信推荐的稿件,将这些文章再次精挑细选、打磨、修改、编校等,一本杂志需要50多天。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如何平衡?高茂林说,《读者》始终有自己的坚持,因为杂志的受众面很广,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在引导和迎合的问题上,《读者》的态度坚定,选取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宣扬真善美的文章并引导读者往这个方向去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读者》成为部分读者的精神寄托和倾诉对象,杂志社还为此设立了《知心大姐》信箱,为其解烦忧;开辟《天南地北》栏目,搜集各地地理人文、民俗风情等,满足读者对于世界各地奇闻轶事的兴趣。年后还开设了《今日话题》栏目,为民众谈论社会热点话题提供平台。
“这本杂志伴随和见证着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从国人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到现阶段中国文化自信地展现,《读者》追随时代的脚步,也引领着潮流。”高茂林说。
图为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高茂林。 丁思摄
数字化时代的探索:线上线下唤归传统阅读
年,以《读者》杂志为核心子公司的读者出版集团成立。年,刊物之外的网络发展平台读者网成立,设置频道20个,栏目多个。年底创办《读者》手机报。年,《读者》电子书上市,其中预装了《读者》杂志30年的全部文章。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读者》从未停止过创新和走出去的步伐。年1月,《读者》(台湾版)创刊,开始在中国台湾公开发行。彼时,高茂林被调去做《读者》(台湾版)编辑。年,他被调入《读者》海外版任执行主编。
年7月,高茂林调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在他看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追随时代的脚步,仍是他从事出版工作的目标。“实现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也成为甘肃人民出版社未来的发展目标。
纸本读物是否会再次迎来春天?在高茂林看来,作为传统媒体人,其实他们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固步自封,大家一直都在积极尝试,希望第一时间跟上时代的脚步。
“随着时代发展,去而又返的纸质阅读者有所增多。”高茂林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生活和阅读习惯,近年来呼唤传统深层次阅读的声音也愈来愈强烈;尊重读者真实的阅读需求,为读者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是出版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完)